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天象與曆法的關係

天象與曆法的關係

 

自古以來,為了配合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據天象推算年、月、日的時間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關係,以制定時間序列的計算法則稱為曆法。因此,在世界上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都曾採用過各種不同的曆法,其中多數的曆法不外是朔望月曆法,或為回歸年曆法。
按其側重點不同之曆法大致分類一、陽曆:
如西曆、儒略曆等;係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太陽在天球黃道上位置的變化,所產生的不同季節而訂,故稱陽曆,因為通行於西洋,故又稱西曆。又因我國係自民國成立之後始行採用,故又稱新曆。它跟月亮環繞地球的運轉規律毫無關係,以致常見月中之夜可以是天暗星明,兩月之交又往往滿月當空。
二、陰曆:
如伊斯蘭教曆、希臘曆等。它跟地球繞太陽公轉毫無關係,而係根據月球環繞地球運行所訂。陰曆的新年,有時是冰天雪地的寒冬,有時是烈日炎炎的盛夏。
三、陰陽合曆:
如我國現在採用的農曆等。我國自古農業向來是經濟的命脈,而農業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係依太陽歲時季節位置更替變化而運作,與月球運行規律毫不相關。這種曆法它既要求“曆法月”同“朔望月”基本相符,又要求“曆法年”同“回歸年”基本相符,是一種綜合陰、陽曆優點,調合陰、陽曆矛盾的曆法,所以叫陰陽合曆。我國古代的各種曆法和今天使用的農曆,都是這種陰陽合曆。它涵蓋太陽、地球、月亮的運轉週期合併計算,是屬於較為理想的曆法,因為它很適合於農事,故稱農曆,或稱舊曆。
「回歸年」和「朔望月」是農曆的基礎
「回歸年」是太陽接連兩次通過春分點所需的時間,即365.2422日(365日5小時48分46秒)。「朔望月」的長度是月球接連兩次朔(新月)或兩次望(滿月)相隔的時間,即29.530587日(29日12小時44分2.8秒),兩個朔望月大約相當於地球自轉59週,所以陰曆規定每個月中一個大月30日,一個小月29日,12個月為一年,共354日。
農曆以朔為每個月的開端,這時月球和太陽的黃經相等。因此,日食發生時必定是朔。而月食發生時必定是望,因為這時月球和太陽的黃經相差180度。
但是由於12個「朔望月」只有354.3672日,「回歸年」則有365.2422日,兩者相差10.88天,將近11日。又由於我國係採用陰陽合曆的農曆,把「朔望月」和「回歸年」相差累積起來,每3年會多出三十餘日的時間,遂有閏月出現。早在公元前五、六百年的春秋時代,中國曆法便採用十九年七個閏月的安排方法,是為置閏。
農曆置閏的方法:跟二十四節氣有關,其法是兩個冬至之間,如僅有12個月則不置閏,若有13個月即置閏。置閏的月從“冬至”開始,當出現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這個月便加一個“閏”字,就是閏月。
曆法上的二十四節氣:我國農曆根據太陽在黃道上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的位置變化和地面氣候演變次序,將全年劃分的二十四等分,每等分約隔半月。為了便於記憶起見,有一首“二十四節氣歌”,曰: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雨驚春清穀天”,分別為二月立春、雨水;三月驚蟄、春分;四月清明、穀雨。
“夏滿芒夏暑相連”,分別為五月立夏、小滿;六月芒種、夏至;七月小暑、大暑。
“秋處露秋寒霜降”,分別為八月立秋、處暑;九月白露、秋分;十月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分別為十一月立冬、小雪;十二月大雪、冬至;一月小寒、大寒。
其中,每月第一個為“節氣”,第二個為“中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共二十四個,統稱為“二十四節氣”。因為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西曆中日期大致上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則在8日、23日,前後僅差1~2天而已,相當好記,在農曆中的日期則並不固定,無法記憶,而且逐月推遲,於是有的農曆月份,中氣落在月末,下個月就會出現沒有中氣的情況。一般每過兩年多(約三年)就有一個沒有中氣的月,所以農曆就規定把沒有中氣的那個月作為閏月。
例如今(2012)年農曆四月三十日是中氣“小滿”,再隔一個月的初三才是下一個中氣“夏至”,當中這一個月沒有中氣,因此,就定為閏月,它跟在四月後面,所以叫閏四月。如此一來,今年的農曆便共有了十三個月。
夢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