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陰陽曆如何分別

陰陽曆如何分別


隨著社會結構越發複雜,人類文明的活動越發活絡,需要有記錄長時間的計時方式,導致曆法的制訂。曆法的基本要求是把一年分成較小的時間單位,因此先決條件是要能準確測量一年的長短。月相與太陽起落的規律性,成為自然的計時單位,精確測量天體運行的天文學,乃成為制訂曆法的必要知識;

地球繞太陽一週,必需經歷三百六十五天六小時九分九秒,陽曆主要是以太陽的運動作為根據,就是所謂的回歸年,從今年的春分到明年的春分,須要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這就是所謂的說歲實,所以之間相差了二十分鐘二十三秒,這就是所謂的歲差;

虞喜發現歲差;祖沖之將歲差的影響引進《大明曆》中;發現太陽視運動的不均勻性,導至二十四節氣的安排由均勻發展到不均勻;

陽曆的歲首為元旦,陰曆的歲首為正月{Zheng=改正}春節;

根據古史資料記載,早在公曆出現的三百八十多年前,也就是公元一一九九年,我國南宋的楊忠輔所制定之[統天曆]中就以已經開始採用三六五點二四二二天以及元初[一二八一]王恂郭守敬制定[受時曆],取回歸年數值為三六五點二四二五天,這個數值在公元前四十六年,由羅馬-凱薩-編制[儒略曆]將十二個月中的單月定為大月有三十一天,雙月為小月有三十天,如此一年就有三百六十六天,除了閏年剛好外{置閏之法--取西曆年數以四除盡者悉為閏年},平年則多出一天必須減去一天,所以二月份只有二十九天,又八月份又定為大月,那二月份就必須再減一天成為二十八天;然而一節氣之日數平均約三十又十分之四日;每個月則為二十九有半;故每二.三年必定會遇到有一個月僅有節而無氣者,既定以為閏月,此為陰曆之大概;又一個月之內通常會有一節一氣;由於地球繞太陽的軌道是橢圓形,天文學家將周天劃分為三百六十度春分零度,夏至九十度,秋分一百八十度,冬至二百七十度,共得二十四節氣,每隔十五度就是一個節氣;後來又分七十二侯,五度為一侯;

星期的由來,一般的說法是與聖經中創世紀有關,即上帝工作了六天而在第七天休息。但有證據顯示,猶太人對星期的觀念可能來自西南亞美索不達米亞的{兩河流域} 閃族人(Sumerian) 及巴比倫人,他們將一年分成星期來計算,一星期有七天,以日......土各代表一天,七天就成一周。早在巴比倫的時代即以日、月配上當時所知的五個行星用來記日,七天為一周o實際上這與古代的星占和宗教祭祀活動有相關連。羅馬人沿用此記時習慣,但一度改成八天,直到西元321年 三月七日 ,君士坦丁大帝將七天的星期置入羅馬曆,且定星期日為一週之始。在很多文化的語言中,星期中的每一天都和天體有關,西方語言中,從星期日到星期六,分別以日、月、火、水、木、金、土來命名。中國古曆每月以廿八宿分配,亦以七曜為星期記日,天體的順序也相同。直到今日,日文及韓文星期日到星期六仍保留了這些名稱。

其實中國的曆法,是非常科學的;將太極九宮圖畫成六十個相等的圓圈圖形,以六十甲子年而定之,來代表一年,再於每個圈內,分成三百六十度,再取每九十度為一個季節,在曆法上奠定四季之分;讓春夏秋冬在六十甲子年中往來輪迴穿梭運行,再將每季分成兩節,共有八節,每節再分成三氣,共分成二十四節氣;在這之中,氣溫與光度不斷的變化循環流轉隨著,時間向前不停的推移,而產生不同的變化,所以然後又與天文學理不謀而合,中國曆法真的很科學;

緣覺道紀………………………………達觀居 莫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