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推背圖》各種各樣的歴史謎題,莫過於:
《推背圖》的作者是誰?
《推背圖》是什麽時代的作品?
《推背圖》是後人照著歴史而偽造的嗎?
《推背圖》到底是一部什麽性質的古籍?
根據資料所載,元代順帝至正六年(1364年)編制的《宋史‧卷206‧志第一百五十九‧藝文五》已有《推背圖》的記載。而有更多證據更確實《推背圖》在明朝、清朝已經存在。《推背圖》又能準確預測到近代發生的事情,包括「香港五十年不變」、「波斯灣戰役」、「蘇聯解體」、「911事件」及「阿富汗之戰」等,亦確定它並非後人照著歴史而偽造,實是一本中國古代《預言》天書,比法國諾氏的《諸世紀》更厲害!
大部份人都認為《推背圖》是唐朝李淳風著而由袁天綱繪圖,這都是因為沒有人認真地去研究《推背圖》的作者是誰?《推背圖》應是什麽時代的作品?所以便人云亦云。
要揭開真相,筆者首先讓讀者了解一些關鍵人物,包括:
1.
李淳風
2.
袁天綱(即袁天罡)
3.
金聖嘆
4.
岳珂
以下是節錄自《二十五史‧舊唐書‧列傳第二十九》:
【李淳風,岐州雍人也。其先自太原徙焉。父播,隋高唐尉,以秩卑不得志,棄官而為道士。頗有文學,自號黃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圖》,文集十卷,並行於代。淳風幼俊爽,博涉群書,尤明天文、歷算、陰陽之學。貞觀初,以駁傅仁均歷議,多所折衷,授將仕郎,直太史局。尋又上言曰:「今靈台候儀,是魏代遺范,觀其制度,疏漏實多。臣案《虞書》稱,舜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則是古以混天儀考七曜之盈縮也。《周官》大司徒職,以土圭正日景,以定地中。此亦據混天儀日行黃道之明證也。暨於週末,此器乃亡。漢孝武時,洛下閎復造混天儀,事多疏闕。故賈逵、張衡各有營鑄,陸績、王蕃遞加修補,或綴附經星,機應漏水,或孤張規郭,不依日行,推驗七曜,並循赤道。今驗冬至極南,夏至極北,而赤道當定於中,全無南北之異,以測七曜,豈得其真?黃道渾儀之闕,至今千餘載矣。」太宗異其說,因令造之,至貞觀七年造成。其制以銅為之,表裡三重,下據准基,狀如十字,末樹鰲足,以張四表焉。第一儀名曰六合儀,有天經雙規、渾緯規、金常規,相結於四極之內,備二十八宿、十干、十二辰,經緯三百六十五度。第二名三辰儀,圓徑八尺,有璇璣規道,月游天宿矩度,七曜所行,並備於此,轉於六合之內。第三名四游儀,玄樞為軸,以連結玉衡游筒而貫約規矩;又玄樞北樹北辰,南距地軸,傍轉於內;又玉衡在玄樞之間而南北遊,仰以觀天之辰宿,下以識器之晷度。時稱其妙。又論前代渾儀得失之差,著書七卷。名為《法象志》以奏之。太宗稱善,置其儀於凝暉閣,加授承務郎。十五年,除太
常
博士。尋轉太史丞,預撰《晉書》及《五代史》,其《天文》、《律歷》、《五行志》皆淳風所作也。又預撰《文思博要》。二十二年,遷太史令。初,太宗之世有《秘記》云:「唐三世之後,則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嘗密召淳風以訪其事,淳風曰:「臣據象推算,其兆已成。然其人已生,在陛下宮內,從今不逾三十年,當有天下,誅殺唐氏子孫殲盡。」帝曰:「疑似者盡殺之,如何?」淳風曰:「天之所命,必無禳避之理。王者不死,多恐枉及無辜。且據上象,今已成,復在宮內,已是陛下眷屬。更三十年,又當衰老,老則仁慈,雖受終易姓。其於陛下子孫,或不甚損。今若殺之,即當復生,少壯嚴毒,殺之立讎。若如此,即殺戮陛下子孫,必無遺類。」太宗然竟善其言而止。淳風每占候吉凶,合若符契,當時術者疑其別有役使,不因學習所致,然竟不能測也。顯慶元年,復以修國史功封樂昌縣男。先是,太史監候王思辯表稱《五曹》、《孫子》十部算經理多踳駁。淳風復與國子監算學博士梁述、太學助教王真儒等受詔注《五曹》、《孫子》十部算經。書成,高宗令國學行用。龍朔二年,改授秘閣郎中。時《戊寅曆法》漸差,淳風又增損劉焯《皇極歷》,改撰《麟德歷》奏之,術者稱其精密。鹹亨初,官名復舊,還為太史令。年六十九卒。所撰《典章文物誌》、《乙巳占》、《秘閣錄》,並《演齊人要術》等凡十餘部,多傳於代。子諺,孫仙宗,並為太史令。】
上面記載了唐太宗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即去世前一年)與李淳風的對話,已可肯定:
1. 坊間流傳的李淳風《藏頭詩》又是後人作品,因該《藏頭詩》是講述唐太宗與李淳風於貞觀七年的對話,而中間已談及武則天。
2. 從文字間,亦示《秘記》並非推背圖。
3. 從文字間,亦示《推背圖》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年)還未出現。
4. 李淳風的占卜,起初像「別有役使」,即如有鬼神之助,然後,竟不能測中,於是被調去修國史、作《算經》。即表示李淳風是否有能力作出《推背圖》是值得懷疑。
5. 李淳風估計武則天稱帝是由貞觀二十二年(648年)起算「不逾三十年」,而武則天稱帝實為690年,所以李淳風的推算是不準!
以下是節錄自《二十五史‧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一‧方伎》:
【袁天綱,益州成都人也。尤工相術。隋大業中,為資官令。武德初,蜀道使詹俊赤牒授火井令。初,天綱以大業元年至洛陽。時杜淹、王珪、韋挺就之相。天綱謂淹曰:「公蘭台成就,學堂寬博,必得親糾察之官,以文藻見知。」謂王曰:「公三亭成就,天地相臨,從今十年已外,必得五品要職。」謂韋曰:「公面似大獸之面,交友極誠,必得士友攜接,初為武職。」復謂淹等「二十年外,終恐三賢同被責黜,暫去即還。」淹尋遷侍御史,武德中為天策府兵曹、文學館學士。王珪為太子中允。韋挺,隋末與隱太子友善,後太子引以為率。至武德六年,俱配流巂州。淹等至益州,見天綱曰:「袁公洛邑之言,則信矣。未知今日之後何如?」天綱曰:「公等骨法,大勝往時,終當俱受榮貴。」至九年,被召入京,共造天綱。天綱謂杜公曰:「即當得三品要職,年壽非天綱所知。王、韋二公,在後當得三品官,兼有年壽,然晚途皆不稱愜,韋公尤甚。」淹至京,拜御史大夫、檢校吏部尚書。王珪尋授侍中,出為同州刺史。韋挺歷御史大夫、太常卿,貶象州刺史。皆如天綱之言。
大業末,竇軌客遊德陽,嘗問天綱。天綱謂曰:「君額上伏犀貫玉枕,輔角又成、必於梁、益州大樹功業。」武德初,軌為益州行台僕射,引天綱,深禮之。天綱又謂軌曰:「骨法成就,不異往時之言。然目氣赤脈貫瞳子,語則赤氣浮面。如為將軍,恐多殺人。願深自誡慎。」武德九年,軌坐事被征,將赴京,謂天綱曰:「更得何官?」曰:「面上家人坐仍未見動,輔角右畔光澤,更有喜色,至京必承恩,還來此任。」其年果重授益州都督。
則天初在襁褓,天綱來至第中,謂其母曰:「唯夫人骨法,必生貴子。」乃召諸子,令天綱相之。見元慶、元爽曰:「此二子皆保家之主,官可至三品。」見
韓國 夫人曰:「此女亦大貴,然不利其夫。」乳母時抱則天,衣男子之服,天綱曰:「此 郎
君子神色爽徹,不可易知,試令行看。」於是步於床前,仍令舉目,天綱大驚曰:「此 郎
君子龍睛鳳頸,貴人之極也。」更轉側視之,又驚曰:「必若是女,實不可窺測,後當為天下之主矣!」
貞觀八年,太宗聞其名,召至九成宮。時中書舍人岑文本令視之。天綱曰:「舍人學堂成就,眉覆過目,文才振於海內,頭又生骨,猶未大成,若得三品,恐是損壽之征。」文本官至中書令,尋卒。其年,侍御史張行成、馬周同問天綱,天綱曰:「馬侍御伏犀貫腦,兼有玉枕,又背如負物,當富貴不可言。近古已來,君臣道合,罕有如公者。公面色赤,命門色暗,耳後骨不起,耳無根,只恐非壽者。」周後位至中書令、兼吏部尚書,年四十八卒。謂行成曰:「公五嶽四瀆成就,下亭豐滿,得官雖晚,終居宰輔之地。」行成後至尚書右僕射。天綱相人所中,皆此類也。申國公高士廉嘗謂曰:「君更作何官?」天綱曰:「自知相命,今年四月盡矣。」果至是月而卒。】
從上面記載,只可肯定:
1. 袁天綱在隋大業中(約610年)已為官,應已是二十多崴,比李淳風年長十多年,因李淳風是602年出生。
2. 唐太宗於貞觀八年(634年)才首次見他,他應已接近五十歲。
3. 真可惜!這裡沒有交代袁天綱是那年去世,只可說他比申國公高士廉短命。而申國公高士廉是死於貞觀二十一年正月(647年)。袁天綱於貞觀八年已近五十歲,還可做多少年官?所以從言談中,其對話亦可能是指袁天綱也是在貞觀八年當年去世。
綜合上一節對李淳風的分析,《推背圖》已不可能是唐朝李淳風著而由袁天綱繪圖,因為袁天綱已在貞觀八年至貞觀二十一年之間去世!而唐太宗於貞觀二十二年才問李淳風有關武則天的預言。
金聖嘆(1608年至1661年)為明末清初長洲(江蘇省蘇洲市)人。本姓張,名採,因過繼給親戚而改姓金。明亡後改名人瑞,字聖歎。他被譽為白話文的先驅,年少時狂傲有奇氣,戴貝殼眼鏡,才華橫溢,有吳縣第一神童之譽。他將《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逐一點評,稱之「六才子書」。順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五十四歲時因「哭廟案」入獄,冠上「搖動人心倡亂,殊於國法」之罪,同年 七月十三日
於南京三山街頭處斬。
清代名劇評家李漁說:「讀金聖歎所評《西廂記》,能令千古才人心死。……自有《西廂》以迄於今,四百餘載,推《西廂》為填詞第一者,不知幾千萬人,而能歷指其所以為第一之故者,獨出一金聖歎……聖歎之評《西廂》,可謂晰毛辨髮,窮幽晰微,無復有遺議於其間矣。」
現今研究《推背圖》,皆以金聖嘆版之《推背圖》為主。
金聖嘆評《推背圖》第33象:「此象乃滿清入關之徵,反客為主,殆亦氣數使然,非人力所能輓回歟?遼金而後,胡人兩主中原,璜璜漢族,對之得毋有愧?」
金聖嘆評《推背圖》第34象:「證已往之事易,推未來之事難,然既證已往,似不得不推及將來。吾但願自此以後,吾所謂賓士者皆幸而中,吾所謂不平治者,幸而不中,而吾可告無罪矣。此象疑遭水災或兵戎與天災共見,此一亂也。」
第33象是說清兵於1644年入關,所以金聖嘆可作評論,而第34象是說「太平天國」,已是1851年,當然金聖嘆不能預知。但這亦證明金聖嘆是在1644年清兵入關至1661年他被殺之期間為《推背圖》作評語,所以《推背圖》在清朝初期已經存在。
有人說:南宋岳珂的《程史‧藝祖禁諱書》中記載,宋太祖為了讓《推背圖》在民間失傳,就「紊其次而雜書之,凡為百本,使與存者並行…於是傳者懵其先後,莫知其孰訛;間有存者,不復驗,亦棄弗藏矣」。此事亦在明代郎瑛的《七類修稿》中提及。因此,便認為《推背圖》在宋朝之前就已經存在。
岳珂(1183至1234)就是岳飛的孫,父親為岳霖。
有人說:「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
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架長車,踏破賀蘭山闕!狀士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是岳飛之作,名為《滿江紅》。首見於明朝《精忠錄》一書,此書於景泰六年(1455年)印行。
岳飛的孫岳珂平生愛收藏,他與其父岳霖不遺餘力地收集岳飛遺稿,不過,從他在嘉定三年(1210年)編序的《岳王家集》,未收入過《滿江紅》這首詞。《滿江紅》有一句「踏破賀蘭山闕」,賀蘭山在南宋時屬西夏之地,並未成為金國之地,岳飛又怎會踏破賀蘭山?
岳飛另有一詞名《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比較《滿江紅》與岳飛的《小重山》,前者氣概激昂,後者低沈宛轉,詞風大有不同,不見得是同出一人之手。《小重山》無疑是岳飛所作,而史學家則認為《滿江紅》是明朝作品。
《二十五史‧宋史‧卷202至209的藝文》,並沒有記載《程史‧藝祖禁諱書》一書,至於它的作者是誰及是那個年代之出品,則無從稽考。
《宋史》中的《岳飛傳》,實際上是根據岳飛的孫岳珂,在岳飛死後幾十年為他撰寫的私傳《鄂王行實編年》所改編,而該傳記中記載的很多「史實」,都已經被考證出是杜撰偽造。
岳飛也不是什麼百戰百勝,可見於《金史‧王伯龍傳》、《金史‧完顏昂傳》、《金史‧仆散渾坦傳》、《金史‧完顏宗秀傳》。岳飛的軍隊也劫掠百姓,見《中興遺傳》、《三朝北盟彙編》。
岳飛可以算是一個很「狠」的人,他的舅舅就是被他親手殺死,而且是親手挖出心臟。另據《三朝北盟彙編》記載,「先是飛在洪州,與江南兵馬鈐轄趙秉淵飲,大醉,擊秉淵幾死」。這是說岳飛和趙秉淵喝酒,喝醉了就打人,差點把人打死。岳飛手下部將傅慶,想去投奔南宋另一支以劉光世為首領的軍隊,岳飛知道後就殺了傅慶。有人向岳飛告發,說南宋另一支軍隊的首領劉涇,陰謀併吞岳飛的軍隊,岳飛便先下手為強,殺了劉涇,併吞了他的軍隊。由此可見,岳飛為了擴充自己實力,是有點不擇手段的,岳飛以及他的「岳家軍」是帶有一點「軍閥」性質。
既然明朝人可作一首《滿江紅》來把岳飛神化,有人「作」一本《程史‧藝祖禁諱書》來把《推背圖》神化亦不足為奇,因為岳珂的《程史‧藝祖禁諱書》並沒有被收錄入《宋史》中,最大的可能性便是《程史‧藝祖禁諱書》並非宋朝作品,實為後人之佚作。
首先讓讀者了解《宋史》的編制過程。《宋史》是《二十五史》之一,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阿魯圖、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等人修撰。全書本紀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傳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國二十五史中最龐大的一部史書。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書,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志的份量在《二十五史》中也是獨一無二的。《宋史》遵循的思想是程朱理學,清代史學家錢大昕說:「《宋史》最推崇道學,而尤以朱元晦(朱熹)為宗。」《宋史》的修撰遵循「先儒性命之說」,「先理致而後文辭,崇道德而黜功利。書法以之而矜式,彝倫賴是以匡扶」。由於《宋史》倉卒完成,檢校難周,又出於眾人之手,在文字修飾、史料剪裁、史事考訂、全書體例等方面,不免舛謬抵牾,使它在《二十五史》中又有繁蕪雜亂之稱。
因為《宋史》遵循的思想是程朱理學,所以與《易學》有關聯的書都會放進去,當然亦包括《推背圖》。另外,其中亦不乏與「太一」學術有關的書卷,而有三卷的名稱,包括《太一五元新歷》、《太一循環歷》及《太一會運逆順通代記陣圖》,或許會與「太乙統運六十四卦」有關,但現今又無法找到這些書卷來核對。不過,岳珂的《程史‧藝祖禁諱書》就沒有被收錄入《宋史‧藝文》中,最大的可能性便是《程史‧藝祖禁諱書》實為後人之作品。
直至目前為至,我們已可肯定《推背圖》並非李淳風之作,而再作進一步分析,我們則可看一看《推背圖》六十象的分佈。
《推背圖》六十象除了第1象及第60象,中間58象是與國家大事有關。經過筆者將《推背圖》的序列重新調整,若以有關朝代來劃分,58象的分佈如下:
唐朝 (618年至907年) 289年
共8象
五代十國
(907年至960年) 53年 共4象
宋朝 (960年至1279年) 319年 共13象
元朝 (1279年至1368年) 89年 共3象
明朝 (1368年至1644年) 276年
共7象
清朝 (1644年至1911年) 267年
共9象
近代中國
(1911年至2007年) 96年 共7象
近代外國 (1990年至2001年)
11年 共3象
未來世界
共4象
由唐朝至清朝,從比例上看,宋朝佔的象數是偏高,更比唐朝為多。從邏輯上看,《推背圖》作者為宋朝人的或然率比他是唐朝人還高。
如再分析宋朝的13象,有關宋朝開國的涉及第15象及第16象;而涉及靖康之難則有第20象、第21象及第52象;而涉及南宋滅亡的則有第23象、第24象及第54象。這是代表什麽?筆者則認為《推背圖》作者實為南宋人,更經歷元朝入侵,所以對宋朝的開國、靖康之恥辱及亡國等大事,有特別的感慨。
由於《宋史》的編制是在1343年至1345年,所以由1279年宋朝滅亡至1345年《宋史》完成之期間,所有宋朝人的著作,也會被編入《宋史》之內。所以筆者相信《推背圖》就是在這段期間中著作而成。
《太乙數綜宗大全》一書,於乾隆乙卯年(1795年)由李自明編制,原書有四十卷,編後合為六卷。按書中內容推論,原書應為1500年之後數十年間作品,原作者名字不詳。
書中卷二之「明大遊軌運象卦觀歷數」中,亦有提及:『…古之遺經雖存,多秘而不露。李淳風表而出之,軌入圖影,推占靈祥。義其取夫大遊統行六十四卦,臨于三百八十四爻,有理有數有象,有象必有卦,有卦必有經緯,經緯錯綜以成,觀歷之大義也。…』當然,此處談及的「軌入圖影,推占靈祥」應是指《推背圖》,而此書原作者則說《推背圖》為李淳風之著作。但此書原著為明朝之作,並非有力之證據來證明《推背圖》實為李淳風之著作。
太乙,又稱太一,為中國古代術數中三式之首(三式為太乙、奇門及六壬)。古代為每朝之大卜官員掌管,以預測天文、占風雨、水旱、兵荒、疾疫。它亦是一本兵法奇書,傳說『昔黃帝與蚩尤戰於鹿逐之野,天作大霧,以霧畫昏,風后、相帝造指南車尅之,蓋取諸太乙之法。』亦傳說張良意外得到姜太公呂尚所著的《太公兵法》,從而助劉邦登上皇位,而古代太乙名家,則首推張良。
書中載有「太乙統運六十四卦」卦序,而該書原作者亦以這個卦序的值運卦,由唐朝演易到宋末,亦多有靈驗。初期接觸「太乙統運六十四卦」,觀其首十六統運卦皆為四正四隅之八卦相蕩而來,而該十六卦亦為文王編定「通行本」卦序的基礎,完全合乎易理。繼而去搜尋有關《太乙數》之書籍,發覺其它太乙書籍均無此六十四卦卦序。
筆者亦嘗試用這個「太乙統運六十四卦」之「統運卦」及「值運卦」去演易《推背圖》,竟然發覺完全吻合!而此發現,更可引申道出《推背圖》本身的六十甲子及六十甲子配卦是形同虛設,沒有研究價值,並第幾象只是一個號碼而已。而現今坊間還有人提出可用《推背圖》每一象的配卦來算命!
唐‧王希明於開元十二年(724年)詔撰之《太乙金鏡式經》亦無提及「太乙統運六十四卦」卦序。李淳風生於602年,死於670年,生時官至太史今,掌管大卜,所以《太乙金鏡式經》一書中亦引用李淳風對《太乙數》之論點凡五次。王希明官至翰林,此書為皇上下令修編,如當時已有「太乙統運六十四卦」之說,必修入內。此已證明「太乙統運六十四卦」乃王希明以後的學說。引而申之,因為《推背圖》是依「太乙統運六十四卦」之卦序來演易,那麽《推背圖》亦是王希明以後的學說,與李淳風無關!
宋‧程頤‧《易傳序》曰:「《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其為書也,廣大悉備,將以順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盡事物之情,而示開物成務之道也。聖人之憂患後世,可謂至矣。去古雖遠,遺經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傳言,後學誦言而忘味,自秦而下,蓋無傳矣。予生千載之後,悼斯文之湮晦,將俾後人沿流而求源,此《傳》所以作也。」
研究《易學》發展史的讀者都知道,自秦朝焚書坑儒
後,《易學》發展都停滯不前,直至宋朝,突然出了陳搏、李之才、劉牧、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朱震、朱熹、陸九州、蔡元定、朱元升、俞炎、胡一桂、吳澄等名家,各自著書立說,五行學說、洛書理數、《皇極經世》、《易學》、《道學》、《儒學》等皆在這個年代發揚光大,百家爭鳴。但竟然沒有人去為《推背圖》作注解?唯一合理解釋,就是《推背圖》在南宋中期還未現世!
為什麽《推背圖》作者用了李淳風之名?相信是與元朝廢除古代曆法而改用新歷有關。
古代曆法,直至宋朝末期,皆以「太乙積年」法推算,即求上古齊元甲子距今累積年數,即為《太乙數》中的「太乙積年」。【註:齊元甲子為黄帝時代的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當日亦為九星連珠。由於自黄帝至夏,中間不是以寅月為正月,亦有段時期是一年有十三個月,並且自夏商周到唐朝,有記載的曆法已改了約27次,所以大家亦不需要、更無法去考究這個齊元甲子。】而在古代,所有掌管天文歷法的官員,都懂《太乙數》。
李淳風則是唐朝一位著明的天文學家,官至太史令。他在中國天文學頗有成就,包括:
1. 李淳風於貞觀七年 (633年)製造出「渾儀」,其結構分外、中、內三層。外層稱六合儀,由子午環、地平環和百刻環交結成固定的框架;中層稱三辰儀,由赤道環、黃道環和白道環等構成,中層各環間的相對位置是固定的,但其整體可繞極軸旋轉;內層叫四游儀,由極軸、赤經雙環和窺管組成。
2. 李淳風又編定《麟德曆》,於唐麟德二年(665年)頒
行。《麟德曆》首次廢除了以前曆法中不少繁瑣的計算;它採用定朔法,並改變朔的進位方法,避免了連續出現四個大月或三個小月的現象,自此以後,定朔法一直被沿用下去;它廢除了閏週,完全依靠觀測和統計來求回歸年和朔望月的精密數據;又首次提出了食差的校正項,亦即是改正週日視差對交食的影響。而《麟德曆》的缺點是沒有考慮歲差問題,所以用了63年就被高僧一行的新曆取代。
3. 李淳風編著了《晉書五代史天文律曆志》,書中有彗星的論述:「史臣案,彗體無光,傅日而為光,故夕見則東指,晨見則西指,皆隨日光而指。」顯示李淳風當時已發現彗星本身並不會放光,只因受太陽照耀而發亮,並指出了彗尾總是背著太陽這一規律,比歐洲同一發現早了約九個世紀。
西漢《三統曆》【用了188年】以上元甲子至西漢太初元年丁丑積年為144,511;
東漢《四分曆》【用了121年】以上元甲子至東漢元和二年乙酉積年為10,561;
↓省略
隋《開皇歷》【用了24年】以上元甲子至開皇四年甲辰積年為4,129,697;
唐《大業歷》【用了11年】以上元甲子至大業四年戊辰積年為1,428,317;
唐《戊寅歷》【用了46年】以上元甲子至武德二年己卯積年為165,300;
唐《麟德歷》李淳風造【用了63年】,以上元甲子至麟德二年乙丑積年為270,497;
↓省略
宋《乾道歷》【用了9年】以上元甲子至乾道三年丁亥積年為91,645,937;
宋《淳熙歷》【用了15年】以上元甲子至淳熙三年丙申積年為52,422,077;
宋《會元歷》【用了8年】以上元甲子至紹熙二年辛亥積年為25,494,857;
元*《統天歷》【用了8年】以上元甲子至慶元五年己未積年為30,000,917;
元*《開禧歷》【用了44年】以上元甲子至開禧三年丁卯積年為7,848,257;
元*《淳祐歷》【用了1年】以上元甲子至淳祐十年庚戌(1250)積年為120,267,677;
元*《會天歷》【用了18年】以上元甲子至寶祐元年癸丑(1253)積年為11,356,157;
元*《成天歷》【用了4年】以上元甲子至鹹淳七年辛未(1271)積年為71,758,157;
*
由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開始算,南宋還未滅亡。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朝於1279年滅宋)辛巳年改用新曆《授時曆》,積年、日法不用。
忽必烈入關,第三年就用新曆《授時曆》,有什麽不妥?只要新曆準,當然無不妥。以下是節錄自《二十五史‧元史‧卷52‧志第四‧歷一》,為新曆《授時曆》與舊曆的比較:
【自春秋獻公以來,凡二千一百六十餘年,用《大衍》、《宣明》、《紀元》、《統天》、《大明》、《授時》六歷推算冬至,凡四十九事。《大衍歷》合者三十二,不合者十七;《宣明歷》合者二十六,不合者二十三;《紀元歷》合者三十五,不合者十四;《統天歷》合者三十八,不合者十一;《大明歷》合者三十四,不合者十五;《授時歷》合者三十九,不合者十事。……前十事皆《授時歷》所不合,以此理推之,非不合矣,蓋類其同則知其中,辨其異則知其變。今於冬至略其日度失行及史官依時歷書之者凡十事,則《授時歷》三十九事皆中,《統天歷》與今歷不合者僅有獻公一事,《大衍歷》推獻公冬至後天二日,《大明》後天三日,《授時歷》與天合。下推至元庚辰冬至,《大衍》後天八十一刻,《大明》後天一十九刻,《統天歷》先天一刻,《授時歷》與天合。以前代諸歷校之,《授時歷》為密,庶幾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雲。】
既然新曆比舊歷準,當然無不妥。但對「太乙派」就是「晴天霹靂」!
《太乙數》第一式是什麽?就是推「太乙積年」。現在連皇帝都不用「太乙積年」的舊曆,那還有人學《太乙數》!「太乙派」已臨「生死存亡」之秋了。何況經過宋朝的輝煌時代,論大事,有「河洛數理」派、「皇極經世」派。論命有子平八字、紫薇斗數、果老星宗、梅花易數。以《太乙數》論命實在煩瑣,更加無人會學。
但筆者卻認為就是這一招「當頭棒喝」,迫使一班「太乙真人」使出真功夫來。不知是何年何人,弄出一個「太乙統運六十四卦」卦序。不知是何年何人,弄出一個新的「太乙積年」。【註:按《太乙數綜宗大全》一書,新的「太乙積年」以上元甲子距景泰二年(1451年)辛未歲為10,155,367歲,亦為現今用於《太乙數》算命的基數。】不知是何年何人,弄出一本以「太乙統運六十四卦」卦序演易的《推背圖》預言天書。
相信全部都是在實施新曆(1281年)至《宋史》完成(1345年)之期間吧。
為何要假借李淳風及袁天綱之名?
薑總是越老越辣,在「太乙派」已跌到谷底的情況下,只好借用有名望的太乙大師之名,才能力挽狂瀾。
既然是由唐朝說起,便要找一個當代太乙大師,要選當然是李淳風,因為李淳風是六壬法門的「六壬仙師」,在道教地位祟高。只可惜是選錯另一主角袁天綱,因他實際年齡比李淳風大十多年,與妨間流傳的一些神話不符。
以下是《推背圖》的基本結構:
全書共60象,由第1象起至第60象止;
1.
每象配以一個六 十甲
子干支,由甲子順序配至癸亥;
2.
每象再配上 一甲
子配卦,其配卦的排列與八宮卦基本是相同;
3.
每象配有「讖」、「頌」和「圖」,「讖」和「頌」各4句,「讖」的句子多為三言或四言詩而「頌」的句子則多為五言或七言詩。
以筆者前面的推理,《推背圖》中的第幾象只是一個號碼而已!而其甲子配數及甲子配卦更是一個虛設假象,可以不理!
八卦相蕩生64卦,為什麽《推背圖》只有60象而不是64象?《推背圖》是以「太乙統運六十四卦」卦序,再求出「值運卦」來演易的預言天書。「值運卦」之管年數是取陽九陰六配四營;即陽爻為9,配以4營,管36年(4x9=36);陰爻為6,配以4營,管24年(6x4=24)。而《太乙數》亦以一週為360年、為5元、為6紀,而1紀為60年,所以《推背圖》設60象而非64象,不但合1紀為60年,亦含陰陽之道,即陽爻36與陰爻24之和。
「讖」的句子短而「頌」的句子長,則含陰陽相對之易理。
其實《推背圖》中的「圖」亦只是一種工具去幫助讀者去領略「讖」和「頌」的意思。如果從「讖」和「頌」中已能參悟到該象的含意,那麽「圖」也不用看了。
先天為體,後天為用。先天為命,後天為運。先天為時間,後天為方位,推往易來便是空間,要在這空間穿梭,便要有橋樑。如以算命來說,八字為先天,流年為後天,必須有大運為橋樑才能演易後天之運。
「統運卦」是先天卦氣,所以便以爻變來演易後天,以爻變來取「值運卦」,以「值運卦」為橋樑來穿梭這空間。
「統運卦」以初爻起向上變,以爻變去合陰陽消長的易理。所以初爻變便是第一「值運卦」,二爻變便是第二「值運卦」,三爻變便是第三「值運卦」,四爻變便是第四「值運卦」,五爻變便是第五「值運卦」,上爻變便是第六「值運卦」。值運年數則取陽九陰六配四營之理,即陽爻管36年,陰爻管24年。
舉例說明之,1876年至2067年的「統運卦」為天雷無妄,初、二、三、四、五、上爻分別為陽、陰、陰、陽、陽、陽爻,便分別管36年、24年、24年、36年、36年、36年。「值運卦」便分到為:初爻變天地否(1876至1911)、二爻變天澤履(1912至1935)、三爻變天火同人(1936至1959)、四爻變風雷益(1960至1995)、五爻變火雷噬嗑(1996至2031)、上爻變澤雷隨(2032至2067)。再從「值運卦」中取其「互卦」,以「值運卦」的二、三、四爻為「下卦」(又稱「下互」、「內互」),三、四、五爻為「上卦」(又稱「上互」、「外互」)。易理便從「值運卦」及「互卦」中尋,並包括「值運卦」及「互卦」之「大象」。【註:「大象」即以六爻齊看,看有沒有顯現出另一種八卦之象。例如澤風大過(上兌下巽)及雷風恆(上震下巽),兩卦六爻齊看,均呈「坎卦」之「大象」。】「互卦」則以相對之變爻是「上互」或「下互」為主。數則取先天卦數,位則取後天方位。
很多人研究《推背圖》,都被它的序列、六十甲子配數及六十甲子配卦誤導,最後只會停滯不前。
現僅將金聖嘆版的《推背圖》序列表列於下:
象
數 卦 象 數 卦
象 數 卦
象 數 卦
1
甲子
乾 16 己卯 明夷 31 甲午
家人 46 己酉 渙
2
乙丑
姤 17 庚辰 師 32 乙未 井 47 庚戍 訟
3
丙寅
遯 18 辛巳 艮 33 丙申 大過 48 辛亥 同人
4
丁卯
否 19 壬午 賁 34 丁酉 巽 49 壬子 坤
5
戊辰
觀 20 癸未 同人 35 戊戍 隨 50 癸丑 復
6
己巳
剝 21 甲申 損 36 己亥 小畜 51 甲寅 臨
7
庚午
無妄 22 乙酉睽 37 庚子 益 52 乙卯 泰
8
辛未
晉 23 丙戍 履 38 辛丑 噬嗑 53 丙辰 大壯
9
壬申
大有 24 丁亥中孚 39 壬寅 頤 54 丁巳 夬
10
癸酉
坎 25 戊子 漸 40 癸卯 蠱 55 戊午 需
11
甲戍 節 26 己丑 震 41 甲辰 離
56 己未 比
12
乙亥
屯 27 庚寅 豫 42 乙巳 旅 57 庚申 兌
13
丙子
旣濟 28 辛卯解 43 丙午 鼎 58 辛酉 困
14
丁丑
革 29 壬辰 恆 44 丁未 未濟 59 壬戌 咸
15
戊寅
豐 30 癸巳 升 45 戊申 蒙 60 癸亥 萃
由於「太乙統運卦」的出現,已證實《推背圖》每一象配上的六十甲子及類似六十甲子的配卦,是虛設的、沒意義的。坊間還有很多人在爭論這一象應該是配那一卦。更有人認為可以用這些卦來算命!
筆者亦相信《推背圖》六十象的錯誤排列,皆是《推背圖》作者「故意」弄出來的!《推背圖》作者是「意重心長」,他是不想後人只顧去尋求他作了什麽驚世預言,而不去尋求《易學》之真諦。
其實筆者能重新整理《推背圖》序列,皆因大部份《推背圖》的預言已經發生,所以才能從讖及頌字裡行間的含意,「值運卦」的易理及歷史史實三方面配合來推算,才可完完整整地重新排列《推背圖》卦序。尤其是90年代後發生的3象,如非用「值運卦」的易理及歷史史實,便不能指出它是發生於境外而非中國。解歷史容易、解預測難,假若現在還是在清朝,恐怕連民國以後發生的幾象,亦不能明其意。也許這是天意,現在正是最適當的時候把《推背圖》的謎揭開!
經調整後的《推背圖》序列為:
有關唐朝的預言 ﹙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
第1象 陰陽之道
第2象 唐朝氣數 【時為618年】
第3象 武后稱帝 【時為690年】
第4象 反周為唐 【時為705年】
第5象 禍國紅顏 【時為755年】
第6象 唐室再造 【時為757年】
第8象 建中之亂 【時為786年】
第9象 黃巢之亂 【時為875年至884年】
第10象 朱温篡唐 【時為907年】
有關五代十國的預言 ﹙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
第11象 朱李争雄 【時為926年】
第12象 認賊作父 【時為936至942年】
第13象 郭威奪漢 【時為951年】
第14象 五代數盡 【時為960年】
有關宋朝的預言 ﹙公元960年至公元1271年﹚
第15象 炎宋王朝 【時為960年】
第16象 太祖受禪 【時為960年】
第17象 澶淵之盟 【時為1004年】
第18象 垂簾聽政 【時為1022年至1038年】
第49象 慶曆和議 【時為1038年至1044年】
第19象 安石變法 【時為1069年至1071年】
第20象 靖康之難《一》宋室南渡 【時為1127年】
第21象 靖康之難《二》徽欽被俘 【時為1127年】
第52象 靖康之難《三》金兵侵宋 【時為1127年】
第22象 功敗垂成 【時為1140年】
第23象 南末滅亡《一》似道誤國 【時為1264年至1279年】
第24象 南宋滅亡《二》厓山之役 【時為1279年】
第54象 南宋滅亡《三》蒙古稱雄 【時為1279年】
有關元朝的預言 ﹙公元1271年至公元1368年﹚
第25象 元朝氣數 【時為1279年】
第53象 輝煌時代 【時為1300年至1323年】
第26象 園中花謝 【時為1324年至1359年】
有關明朝的預言 ﹙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
第27象 明朝滅元 【時為1368年】
第28象 皇車易位 【時為1399年】
第29象 宣宗勵治 【時為1424年至1435年】
第30象 土木之變 【時為1444年至1467年】
第31象 宦官之禍 【時為1624年至1635年】
第32象 明朝滅亡 【時為1636年至1644年】
第50象 血洗四川 【時為1636年至1644年】
有關清朝的預言 ﹙公元1644年至公元1911年﹚
第7象 清兵入關【時為1644年】
第33象 清朝氣數 【時為1644年】
第51象 孝莊皇后 【時為1660年至1683年】
第44象 康雍盛世 【時為1684年至1755年】
第34象 太平天國 【時為1851年至1864年】
第35象 英法聯軍 【時為1860年】
第55象 甲午戰爭 【時為1894年】
第36象 八國聯軍 【時為1900年】
第37象 清朝滅亡 【時為1911年】
有關近代中國及世界的預言﹙公元1912年至公元2007年﹚
第38象 第一次世界大戰 【時為1914年】
第39象 抗日戰爭 【時為1937年】
第40象 中國四分 【時為1949年】
第41象 毛澤東之個人主義 【時為1949年】
第42象 文化大革命 【時為1966年至1976年】
第47象 鄧小平之改革開放 【時為1976年】
第43象 香港五十年不變 【時為1984年】
第45象 海灣戰爭 【時為1990年至1991年】
第46象 蘇聯解體 【時為1991年】
第48象 911及阿富汗戰争
【時為2001年】
有關未來中國及世界的預言 (公元2007年起﹚
第56象 第三次世界大戰 【時為2424年】
第57象 拯救世界的聖人來自中國 【時為2428年】
第58象 黎明之兆 【時為2488年】
第59象 一陽復始 【時為2659年】
第60象 世事皆易理
推背圖新解:後記
解象容易寫書難,真不知古代聖賢,怎樣在沒有電腦的幫助下,能完成過十萬字的鉅著,真是佩服。
從大學至今,幾乎沒有以中文寫作,能在短時間內寫下近二十萬字,自己也服了自己。
不少人花幾十年去研究《推背圖》,都未能把
它破解,反而筆者能在短短數月,已能洞察其意,其實並非筆者之易理精湛,只是在構思及著作過程之中,有如「服役」,往往在對某句有百思不得其解之時,不需一二天,有時是思緒突來,有時是福至心靈地在某書本或上網查核資料時有所發現,再加以推敲,便能破解。筆者總是覺得這是天意,是揭開《推背圖》之謎的時限已屆,只是筆者被選中而已。
由於筆者中四便讀理科,所以沒有修讀近代史,因而在著書的過程中,近代史實亦多寫一點,使讀理科的讀者也可知多一些。
寫完此書,覺得《推背圖》作者實在風趣,有時解完一些讖文、頌文,自己都覺得好笑,希望讀者也有同感,為閱讀本書時增添樂趣。
總括來說,筆者破解讖、頌及圖中字裡行間的含意已遠超九成,但從卦理方面,已是盡了本人之綿力,相信必有其他高人能在日後加以補充。
《推背圖》究竟還有多少「謎」?
作者是怎樣作出這些驚世預言?筆者總是覺得
除了作者之易理精湛外,也許背後還有某種力量,這都是一個謎。而最大的謎並非《推背圖》作者是怎樣依值運卦去作出驚世預言,反而是「太乙統運六十四卦」卦序之含義及其應用。本書旨在引導出此卦序是值得深入研究,希望另有賢者能破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