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
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說是是中國哲學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老子的思想,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即「自然」,其「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融合為一。

           

(一) 「天人合一」的含義


    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包括:道、天道和人道等三個重要概念。他認為「道」是生成宇宙萬物的根源,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最高原則。老子天人之學的核心內容是「道法自然」,這裏的「自然」是指一種不受外力影響的狀態,「自然」可以自我完成存在、生長和發展各個階段。

               
                   《老子》第一章

    《老子》明確言及「自然」:「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十七章》),是說百姓都說是我們自己完成了自己的常態生活;「希言自然」(《老子二十三章》),是說「自然」的境界是難以企及的,要無為而治;「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是說道以它自己的樣子為法則;「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是說並沒有誰來命令,「道」從來就是這樣的;「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六十四章》),指輔助萬物自然地發展而不是妄加干涉。老子將這一意旨的「自然」叫做為「素」和「樸」。由此可知,其「自然」顯示了宇宙萬物的兩大本性,一是「本然」,二是「自然以成」。

          
                天人合一的體現(1)

    老子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復命,復命曰常。」(《老子十六章》)又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十九章》)「天」與「人」都同源於道,統一於道。
    「天道」即宇宙自然之道,「人道」即修身而合乎道,真人之道和聖人之道皆屬「人道」,而「人道」應當遵循「天道」。老子從天道出發,由天道而人道,故人道應效法天道,人道以天道為依歸,認為在二者的關係上,應是以人合天,而不是以天合人。人道無為,天道與人道就在「自然之道」中達到了相互融合、貫通的境界。
      
天人合一的體現(2)

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內容:


(1) 節制物欲

    欲望是人類痛苦的根源,把自己看得太重,太計較是非得失,人也就越痛苦。因此,我們只有把自己看輕、看破,才能擺脫煩惱和憂愁,獲得精神上的真正自由。
    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其中所謂「儉」,意即節儉、節約。老子說:「治人事天,莫若嗇(這裡是「儉」之意)。」(《老子十九章》)儉和嗇,就是要求人們要愛惜精神智慧,不要為了追求欲望的滿足而耗費太多精力。堅持自己的純樸本性,減除私心雜念和貪欲,這才是保全性命的長生之道,才能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由此可見,「儉」是人們處理人與自然關係乃至人際關係時,對待自身欲望所應有的道德要求。它要求人們消除自己的欲望,不一味地索取,否則超過了一定的度就會適得其反。貪欲過分,不僅會喪失本性,還會危及生命,只有知足知止,才能遠離危險,避免禍患,立於不敗之地。因此,老子的「不敢為天下先」即為一種虛靜、謙讓、自守的生活態度。這裏所說其實是使自己胸懷坦蕩,不為外物所累,衝破現實和內心的樊籠以尋求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天人合一的體現(3)

(2) 平等自化

    在天人問題上,老子認為「天地不仁」、「聖人不仁」(《老子五章》),「不仁」並不是要去掉仁而是要破除狹隘的仁義觀念,它的具體意思是無所謂愛恨,無所謂偏愛。他還認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仁愛觀念一旦擴展到天地自然,也就無所謂仁了。

    因此,在老子看來,自然萬物與人一樣,都是道的外化與顯現,它們與人之間乃是平等的手足關係,並無貴賤之分,自然界存在的一切並非是為了滿足人類的某種需要而存在的。老子說:「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者德之貴也,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蓄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註)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老子五十一章》)因而萬物都尊崇「道」而貴重「德」。
    「道」生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幫助萬物而不恃有功,引導萬物而不宰制它們,這就是最深遠和高尚的道德。因此人要與自然和諧相處,必須道法自然,對萬物不加干涉,任萬物自生自化自成。世界不能只以人為中心,而應該包括整個生態系統以及人類社會,即以「天道」為中心,協調自然與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是何等先進的思想!

           
武術也可以體現「天人合一」思想(1)

(註): 生之,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這是對一個慈母的從生育到扶養,最後則放子女於自然的整個過程的描寫。亭之有使之成長自立之義,毒之有使之成熟之義,養之覆之則是一種寬容的潤養與庇護。一個慈母組成的家庭,一個慈母般的人君統治的社會,以及一個「天下母」蒞臨的宇宙就是老子設想的理想圖像。

(3) 對人格理想的要求

    老子認為,要真正達到「天人合一」,人們就必須要加強自身的修養。思想上要淡泊名利,清心寡欲,虛靜自守,包容一切;行為上要物我兩忘,謙卑下處,柔弱守中,處於 無爭、無為、無欲(或少欲)的狀態;待人上不驕不躁,誠懇謙虛 ,只作奉獻,不求索取,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既反映了「道」對個人修養的要求,概括了中華文化關於做人的美德,也揭示了人類養生的要訣。人們若能真正按「道 」的要求修心養性 ,進入清靜無為、順其自然的境界, 就能滋心養身,延年益壽。因此,「無為」是解救自己的良方。老子的「無為」其實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我們不妄為,更不胡作非為,而是順應萬物及自我的存在和發展規律,不加外力,通過外物自己順其自然地完成這一過程,所以說「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三章》)。
           
       武術也可以體現「天人合一」思想(2)


    老子將生命的存在定義為與「道」的合一,即與「自然」的和諧。道無私、無爭、無求,「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老子五十一章》),人文精神中的博大胸懷是道的精神實質,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就在於對這種生命精神的持守和執著。人若能與道合一,將會擺脫現實中的狹隘、自私、自卑心理的困擾,達到不爭、不有、不私、不長、自均、無為、平等的自由境界,從而超越外物的束縛,擺脫世俗倫理規範、功名利祿束縛人性的桎梏,使人真正成為自由意志的人,而不是名與利的奴隸。老子提倡「返璞歸真」,「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老子五十六章》),從而消除自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閉隔閡,超越世俗偏狹的人倫關係局限,以開豁的心胸與無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事物。

    老子的人生見解可謂匠心獨具,為人生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指導:一方面,它使君子士人的生命更具韌性,增強了人們自我調節以適應社會變故的能力,在激烈的競爭中,能夠保持一份獨有的心緒寧靜與豁達,主動地後退一步,就可獲得天寬地廣、如釋重負的感覺;另一個方面,老子強調「反者道之動」,為人們提供了從反面入手的競爭方式,「見小曰明」、「守柔曰強」、「不爭而善勝」、「無為而無不為」這些思想觀念中的的處世哲學、和諧不爭的價值取向,為我們提供了緩解社會壓力、改善人際關係的處世良方。這有利於化解現代社會中人與人過分的物欲追求所帶來的衝突,使人的精神獲得解放;有利於化解社會矛盾,妥善處理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利益衝突,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和諧。
             
          太極拳最能體現「天人合一」思想


    表面上,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教人樸素、退讓,似乎是落後的思想 ; 實際上,老子提倡人與萬物和諧共存,是人類養生和環境保護的哲學基礎,這才是真正先進的思想。我認為,「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是老子的思想精髓,值得大家認真研究,深刻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