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卓越的天文學家
近代科技發達,天文儀器之精密,非古代天文學家所能相信。二百吋遠鏡深入太空研究,其視程遠達十萬萬光年。太空人登陸月球,人與星球越來越接近。加以天體攝影技術日益高明,使遠方天體的形象都能顯現在眼前。
不過話要回過頭來說,飲水當思源,沒有前面天文學家的開導,就沒有後代天文學家的跟進。科學的進步,也是一個時代進上一個時代。百尺高樓平地起,都不是一蹴而成。本篇就是介紹古代天文學家生平的事跡,以及他們個人的性格、處世的遭遇、發明和發現、成名的經過………等。
於此選載有天文家多祿某、哥白尼、第谷、伽利略、刻卜勒、牛頓、佛蘭斯替德、哈雷、布拉得列、威廉候失勒、拉伯拉斯、約翰候失勒、羅斯、愛勒、漢密爾敦、亞當斯、勒威耶、法郎霍伐、白塞爾、白林克雷等廿篇。以發揚先進天文家的功勳,激勵後學者努力向上,願與共勉。
多祿某(Claudius
Ptolemy)
天文家多祿某,他一生的事蹟,知道的人很少。只曉得他生於埃及,屬於多祿某皇族的一脈。由他的觀測紀錄來看,是在公元127年至151年的年代。據他的言論,似乎是生活在亞歷山大府,或是附近的地方。
古代天文學家,多祿某可以說是一位偉大人物。他是繼承天文家依巴谷,而成為後期天文學家的代表。綜合當時天文學知識,配合自身觀測的紀錄,著有多祿某天文集(Almagest)。此書假定地球為靜止不動(按多祿某系統),敘述天體的運動,原書共計十三卷。第一卷總論,論天球的旋轉,地球的渾圓,及日月五星的運行,恒星出沒的時刻,卷末論球面三角法的測天;並推算弦線表,與今之三角函數表相似。第二卷論各地畫夜長短的不同。第三卷論日行。第四卷論月行。第五卷論天文儀器及視差。第六卷論日月交食。第七、八卷論歲差及恒星表,後論銀河起伏。第九至十三卷論五星運行。多祿某天文集,可以說是一部最古老天文學。他對於天體運行問題,當時極為權威,支配人心達十四世紀之悠久。直至天文家哥白尼時代,多祿某的學說終於被推翻。但是他留下許多天文工作及紀錄,仍然具有偉大的貢獻。
哥白尼( Nicholas
Copernicus )
天文家哥白尼出生於西元1473年2月19日 ,生長在帷圖拉(Vistula)的蘇恩(Thorn)城,就是現今的德國與波蘭交界的地方。他父親是一位商人,他的叔父是一位基督主教。哥白尼幼年及青少年時期的事蹟很少人知道。他進入加拉哥(Cracow)大學專心研習醫學。二十七歲時,放棄醫學,研究科學。他擔任過數學教師。後來受叔父勸導,在帷圖拉河口附近富恩堡教堂,當起牧師。
哥白尼一生具有各種天才的人物,他精於繪畫,可是都沒有人稱讚他。當他辭去宗教職務後,就行醫濟世,幫助貧苦平民,把另一半精力,專心研究天文學及數學。那時候觀測天體儀器,非常缺乏。他想辦法,在他住宅牆璧上鑿一洞孔,觀測天體通過子午圈現象。
當中世紀智識衰落時代,哥白尼倡導革命性學理,以太陽為中心的太陽系學說,哥白尼研究結果還沒發表,社會上仍然公認多祿某地靜天動的學說。
哥白尼大發現中,第一件事,就是相信地球是繞地軸自轉。多祿某所認為天體繞地球運動,實際上是視動。他譬喻航行於靜水上的帆船,人在船中,以為船係靜止不動,只覺得岸上的景物向後移動。地球若是均勻自轉,我們就沒有感覺地動,只覺得天上的星星東邊起西邊落的現象。
哥白尼進一步認為,地球並非支持固定於空間,除自轉外,尚有其他的運動。我們看見火星,通常由西向東進行於星座中,有時候停留不動,有時候反向逆行。哥白尼能夠明顯指出,此種現象,是地球真運動,與火星真運動相關而產生的。火星與地球同是繞太陽運行於圓形軌道上,因為兩者速度不一樣,人在地球上,沒有感覺自己動,因此看到其他行星有順行,逆行的現象。
哥白尼學說遲遲不敢發表,恐怕引起社會反對風潮,最後由朋友將著述出版,西元 一五四三年五月二十三日
,哥白尼臨終時候,曾看過自己著作一眼而氣絕。葬於與他生平最密切關係的富恩堡教堂附近。
第谷 ( Tycho Brahe
)
第谷是一位丹麥最具有天才的天文家,出身於貴族家庭,父親是當代樞密院顧問官,歷任丹麥政府要職,後來升為赫爾辛堡(Helsing-borg)市長,西元1546年生第谷,幼年時代第谷過繼伯父佐治,由其伯父教養。
十三歲就讀丹京之哥本哈根(Coperhagen)大學。習修詞學及玄學等,他的伯父希望他將來能做大官。可是第谷對天體運動最感興趣。西元1560年10月21日
有日食,哥本哈根地方能見日食一部分;當時第谷年紀雖小,對星象甚感興趣,尤其對日食之預測更加熱心研究,購得多祿某天文集詳細研讀。
十七歲開始計算行星運動及天體在天空的方位。進一步,自己設計十字儀。十字儀狀似繪圖儀的等分規,用以測量兩星間的夾角,儀器雖簡陋,但經第谷巧妙運用,亦能得到正確的結果。因此第谷早年所做的各種觀測儀器,均成為近代精確天文觀測的基本原理。他知道儀器難免有誤差,如果定出設誤差之值,修正觀測結果,就成為最完美的儀器。
十九歲時,他伯父逝世,對於第谷來說,再也不受阻撓了。後來改進羅斯多克(Rostock)大學,西元1566年10月28日
有月食,第谷因預測月食而成名。後數年第谷在各地專心研究各種科學,有一個時期在奧斯堡(Augsburg)古城,幫助天文台職員設立一個木質機械,就是半徑19英尺
的象限儀,作為觀測天空之用。西元1572年11月11日 ,第谷在實驗室工作後,當其回家途中,遇見天空一顆非常明亮星星,位置在仙后座η星(即中名王良三)附近,往日他沒有看見過這顆星星,為什麼會多一顆。第谷幾乎不相信自己的目力,呼喚其從僕觀察,果然真確無疑。第谷斷定這是一顆「新星」。返家即用其大象限儀觀測,認為此星視位置並無變動。他斷定這顆新星不會比月球近。紀錄下此星光度及色澤的變化。直至西元1574年這顆新星就完全不見了。
第谷對這顆新星曾用科學觀測,但古代物理學不如近代發達,在無法解釋下,難免混入星占學,預測戰爭,王子死亡,世界末日等,第谷也不例外。
西元1576年2月11日 ,丹麥國王召他回國,這位天文家希望國王賜給一個安靜地方,專心研究學術,不受任何干擾,遂賜給散德(Sound)海峽的頁嬰島(Island of
Hien),建立研究用天文官一座於天堡(Uraniborg),安置璧象儀於天堡中,用此儀器觀測天體地平緯度,比其以前所測者較為準確。
第谷努力工作於天堡中,研究科學近二十年,其主要工作,乃測定月球,行星及其他星體在天球上之位置,他能以簡陋儀器作精確之觀測,誠為後來天文家所欽佩,西元1596年新王繼位,對第谷之賞賜大不如前,他憤怒忍辱離頁嬰島,往泊頁米亞(Bohemia)居住。西元1601年10月24日 壽終。
伽利略( Galileo
Galilei )
提起望遠鏡發明者,就會想到伽利略這個人,西元1564年2月18日 ,他出生於意大利比薩(Pisa)地方,父親溫生佐伽利略(Vincerzo de Bonajutide
Galilei)是夫羅因丁(Florentine)貴族,他雖是貴族,家境仍貧窮,青少年時期嗜好音樂,又擅長美術。可是他父親希望他將來能習醫學,十七歲進入比薩大學。在校中,伽利略沈迷於歐幾里德幾何原理。他父親雖然極力反對,可是他已能暗中自修。
有一天伽利略在比薩禮拜堂中,偶而注意屋頂懸掛的吊燈因風吹而擺動,每次擺動時間都有一定。若利用擺錘用以調節鐘錶的時間,一定會準確的。按此原理,伽利略首先製造一架時鐘,他的目的要應用於醫學上,測量病人的脈膊。
二十五歲時擔任比薩大學教授,關於落體運動學說,阿理士多德斷言,從同高度處落石,重的物體落下時間快,輕的物體落下時間慢,伽利略不信此說,用實驗方法推翻這種學說。選擇比薩斜塔作為實驗場,從斜塔頂端同時墜下輕重不同兩物體,在眾目共睹下,見兩物體同時觸地,推翻了阿理士多德學說。
西元1592年改任柏凋亞大學教授,開始其自然科學研究。吸引群眾聽其自然哲學的講述,時常座無虛席。西元1602年發明溫度表,伽利略最初利用水之漲縮,以測量溫度,後來改用酒精,其效用更大,直至半世紀後,始認為使用水銀製造溫度表,是最理想之液體。
驚聞有人獻一眼鏡給德國馬利斯公爵,這個眼鏡能使遠方景物近在眼前,伽利略於是大加思索,他認為必須以透視的原理為基礎。於是開始這計劃如何製造。望遠鏡製造成功後,驚動整個威尼斯地方。他本身則應用這個儀器觀測天體,效果非常良好,從此打開天文學新紀元。用望遠鏡窺視天空,所見星數十倍於肉眼所見。於是伽利略對天空之發現,層出無窮,銀河星星億萬,憑肉眼無法賞識。西元1610年發現木星四衛星,簡直出乎伽利略意料之外,不久更知道這四顆衛星是環繞木星而運行的。伽利略從此對哥白尼以太陽為中心學說完全信服。
伽利略研究木星成功後,再進一步觀察土星。看到土星奇異的光環,不能正確說明光環是什麼?他以為土星聯合三星體而成,大球居中,小球居兩邊這是因為伽利略望遠鏡的分解力還不夠清晰的緣故。他在天文學上還有一種發現,就是對月球觀察非常精細,覺得月球有些像天平擺動,叫的天平動,月球以同一面對著地球,如果很仔細觀察月面邊緣的標幟,有時稍偏於月面平均位置東方或西方,有時又偏於北方或南方。
西元1616年2月26日 主教柏拉敏秘密召見伽利略,警告他不可信仰哥白尼的邪說,更不可傳授子弟。西元1632年6月伽利略所著多哥兩系統之論辯終於出版了,這本書發行之後,人人爭著要看,結果教皇對他態度又有了改變。西元1633年6月22日
,伽利略被迫跪於眾主教面前;宣布伽利略發行論辯犯有公開討論地動學說的大罪。這位著名的天文家手按著聖經,跪在裁判所大廳,向主教及審判官懺悔,宣誓以後永不再倡導地動學說。
伽氏年老日衰,受此侮辱之後,仍努力工作,終於雙目失明,使他更加痛苦,他很悲傷地說,今後我的世界又收縮至肢體所及的小區域。末日終於降臨,時為西元1642年,享年七十九歲。
刻卜勒 (Johannes
Kepler)
發現行星三大定律的刻卜勒,西元1571年12月27日 出生於德國維登堡(Wur-temborg)的維爾(Weil)城,他父親雖是貴族,卻是一個游蕩不事生產的冒險家,母親又是一位沒有知識,性情暴厲的婦人,於是家庭之間時常吵鬧不安,使刻卜勒幼年境遇非常痛苦,十八歲父母宣告離異。
約翰刻卜勒四歲時,患過天花,因此目力受損,體質衰弱,他身體雖弱,卻有豐當的思想力,努力研究學問。十七歲時進入銖平根(Tubingen)大學,他對於天文學和神學都很認真進修;因此刻卜勒對宗教及天算均有高深的造詣。將來職業的選擇,他本身不知所從,朋友們都勸他從事天算工作。西元1594年接受哥拉次(Gratz)大學聘請,擔任天 文學
教授。他是基督教新教徒。大學當局對新教徒教授,均加排斥,唯獨刻卜勒因為特別著名,始恢復其教職。可是他的學生都離他而去。於星刻卜勒願接受第谷的聘請,就職於布尼克附近所成立的觀象台,得與第谷接近。不久第谷逝世,刻卜勒遂得表現天才的機會。繼第谷之後,被命為羅馬帝國的皇帝路多夫第二(Rudolph Ⅱ)的數學老師。
第谷所創造的天文儀器,雖然沒有歸給刻卜勒,而觀測紀錄卻全部歸給他。經過二十五年苦心孤詣研究;利用第谷豐富的行星位置資料,而推斷行星運行為橢圓,終於在天文學上大放光彩。
刻卜勒另有驚人的發現,能想出極簡單的方法,繒製橢圓。他用兩釘插在紙上,定出橢圓的兩焦點,用一根線繫於兩釘上,用鉛筆尖牽線,使線緊張,則筆尖與兩釘成三角形,同時移動鉛筆位置,則所繪成美觀弧線就是橢圓。兩焦點愈接近,則橢圓愈接近圓形,兩焦點越遠離,則橢圓越伸長。所以說行星軌道真正形狀的發現,應該歸功刻卜勒。繼第一定律之後,他又發現行星在軌道上各點速度都不一樣。在相等時間內,由行星至太陽之連線所掃過的面積相等,這就是等面積定律。也就是說行星離太陽愈近,運行愈快。
刻卜勒又想到太陽與行星距離愈遠,則行星繞太陽一周所需時間愈長,這是很明顯的原理。刻卜勒假設種種計算方法,求其關係的真實方法,從無數次嘗試中,得知行星是繞太陽一周所需時間的平方與其太陽平均距離的立方成正比例,完成了他的行星第三定律。
天文家中,刻卜勒首先作行星凌日的預言。西元1629年公布天空稀奇的現象,預言西元1631年冬季某日水星凌日,所謂凌日,就是水星繞日時,從太陽面前通過的意思。當時法國數學家加生迪(Gassendi)果然觀測到水星凌日。除了上述發現外,最得天文家佩服的;就是發行路多芬表(Rudol-phine
Tables),這種表可媲美現在出版的天文航海曆書之類,能夠預先求出天體運行的正確位置。印刷路多芬表需費甚鉅,大部份由威里斯政府付給;但是尚差餘額,夠使刻卜勒日夜煩惱與困擾。刻卜勒為憂愁和長途跋踄之苦,健康受損,西元1630年11月罹熱病去世,時年五十九歲。
牛頓( Isaac Newton
)
西元1642年12月25日 ,牛頓誕生在英國中部林肯郡(Linco-lnshire)格郎哈姆市(Grantham
)的一個小村莊,這個村莊名叫梧斯波(Woolsthorpe)。他的祖父名叫勞勃牛頓(Robert
Newton),他的父親也叫做依撤克,與牛頓同名。他的父親在三十六歲那年結婚,他的母親名叫哈伊埃,不幸在婚後三個月,父親就逝世了。牛頓算是遺腹子。在嬰兒時期體質很弱,唯恐夭折。然而造物者卻斬要賜給他不朽的靈智和堅強。他的壽命,竟超過常人平均壽齡。
牛頓母親守寡三年後再嫁,和村莊附近的一位史密斯(Rev. Barnabas
Smith)牧師結婚。於是將牛頓寄養外祖母家,牛頓幼年,如同孤兒。到了入學年齡,就讀格蘭散母小學,幼年對讀書毫不用心,在校成績,常是全班末位。有一天牛頓與校中同學婊嬉戲,被班上一位成績優秀同學猛踢一腳。牛頓受此創痛,而激勵發憤勤學,功課日益進步,後來成績凌駕全班同學之上。
牛頓幼時對於機械學,特別有才能。看到學校近旁工人修建風車,極感興趣。於是倣造成風車模型。又創製一輛手轉輪的坐車,能使車前進,對殘障的人幫助很大。牛頓又利用水力製造時鐘,在水箱內放置一條浮木,隨水位升降而轉動指針,能指明時刻。又製造形式不同的大小紙鳶,用試驗方法,來比較優劣,亟得同學們的喜愛。
牛頓一生沒結過婚,在青少年時期,跟附近幾位女子交往,其中有一名叫斯多利(Miss
Storey),比牛頓小兩三歲,風韻優雅,且勤操作。於是他們倆交誼很親蜜,相處六年之久。可是牛頓家境貧寒,無力娶女,時光蹉跎,女己嫁,牛頓則終生未娶。
牛頓十四歲時,繼父史密斯牧師去世。其母攜帶三子回到梧斯波故居,因生計困難,令牛頓休學耕田。但是牛頓這時求學興趣濃厚,不願下田耕種,母親見牛頓志趣堅定,只好允許牛頓繼續回校上課。
西元1660年6月5日 ,牛頓已十八歲,進入劍橋(Cambridge)大學之三一學院肄業。他在大學生生活中,最重視數學,開始研究自然界深奧秘密之奇異現象。1669年榮任劍橋劉加廠(Lucasian)數學教授,那時候己經二十七歲。
牛頓在1666年至1669年之間,他的發明是多面的。對於科學影響最深遠者就是:
1. 光學
2. 微分學
3. 萬有引力
這些都是有助天文學神速的發展。
當伽利略逝世後一星期,恰好是牛頓出生的日子。所以在牛頓時代,伽利略早己用望遠鏡觀天了。可是牛頓對光學的發見,有其另外的一章。他發見日光從圓孔透過三稜鏡分光之後,會分散出彩虹般的美麗光譜。這些光譜,卻給後世的物理天文學家,開闢一條測天的道路。它能夠推測星辰的高度,宇宙的遠近,而分析星球的物質,溫度,壓力,進退,深淺……等現象。而得知星球的種種,歷歷如指掌。可惜牛頓當初未將其圓孔,改成窄縫,能使光譜線呈現可判別的譜線。百餘年後歸功於物理學家法郎霍伐(Fraunhofer)的發現。但是牛頓對於開闢分光術的功勞,也是不可磨滅的。
牛頓不獨將白光分析成七色光譜,他插入第二稜鏡之後,也能將光譜恢復成白光。因為伽利略所發明的望遠鏡,所見的星像,五色雜陳,不甚清晰。他很想發明一種消色望遠鏡,可是沒有研究成功。而意外地發明了返光鏡。牛頓以銅錫合金,磨成中凹之鏡面,表面的光澤,非常光亮,使星光射入鏡面時,星像則生於鏡前的焦點處,再用放大目鏡觀察之。這就是有名的牛頓式返射鏡。美國近代最大二百吋返光鏡,就是依據這種原理製成的。
牛頓除了光學以外,還有以萬有引力,解釋宇宙的系統。刻卜勒雖然發現行星繞太陽運行的三大定律,卻無法作合理的說明。西元1666年,牛頓在梧斯波村,全心盡力研究引力問題。利用引力的原理,解釋海水的潮汐。解釋彗星行徑,是極狹長的橢圓。
西元1687年夏天,出版他所著的自然哲學數理一書。1692年偶然發生不幸事件,那是為了一隻小狗弄翻了書桌上的燭台,以致將牛頓的著作文稿燒燬了。他受此莫大的刺激,幾乎使牛頓精神陷於錯亂。1695年3月19日
英國財政部長孟他克(Montagu),聘牛頓擔任造幣廠的視察。
1703年牛頓名望日益鼎盛,幾乎遍傳全球,被推薦擔任皇家學會會長,連選連任達二十五年之久。1705年4月女王安妮封牛頓爵士榮銜。牛頓對神學甚感興趣,著有各種神學的文章。晚年體弱多病,終於西元1727年3月20日辭世,享年八十五歲,葬於倫敦名人墓。
佛蘭斯替德(John
Flamsteed)
聞名世界的格林維基天文台,第一任台長約翰.佛蘭斯替德,誕生於西元1646年8月19日 。他的出生地,是在英國德比夏(Derbyshire)縣的德比(Derby)村。當他三歲的時候,母親去世。過了三年,他父親再娶。當他八歲的時候,繼母又離開人間,留下兩位妹妹。這位天文家,幼年時代最喜歡看幻想小說。十五歲時攻讀布盧他克(Plutarch)之列傳,和他西達斯(Tacitus)的羅馬史。
西元1661年佛蘭斯替德少年時患有嚴重的風濕病,幾乎逼他無法上學。當時他剛接受科學教育,十六歲才學習算術。他對於數學課程,毫無困難。有一天讀到一本天文書籍,使他注意到天文儀器之構造。於是自己製造一具象限儀,開始作天文上簡單觀測。推算太陽每日各時的高度,列成一張簡表。從此,他邁向實用天文學而努力。他父親不喜歡他研究這一門科學,希望兒子從事商業。可是佛蘭斯替德心意堅定,不顧一切障礙,努力從事天文工作。
十九歲時身體因荏弱,很需要延醫沿療。聽說愛爾蘭有一個名醫師,名叫格勒士埃克士,能治奇怪病痛,不用任何藥劑,僅握病人的手,病就會自然好了。父親便帶他到愛爾蘭,9月11日
下午接受這位庸醫按摩治療。他自己覺得沒有什麼效果,接二連三按摩,仍然無效。由於這次長途跋涉旅行,對於他健康反而有益處。他想可 能是
醫師給他按摩醫治。也可能是上帝賜給他仁慈的愛。也可能是旅途跋涉鍛鍊他的身體。他也說不出其中的道理。
身體康復後,他對於天文學的興趣,顯然大有增加。研究日晷之構造,製作七十個恒星星表,計算1666年6月22日
日食的食象,更研究星占學的奧妙。他總覺得星占學只能給一般人一種臆測和暗示,並不見得有充分完滿的斷言。
佛蘭斯替德慎重研究黃道與赤道之交角。努力發見太陰恰在半明半暗時(即上弦和下弦),能夠決定太陽和地球的距離。精確測定回歸年之長度。這時候他己二十歲,對於天文己有驚人的進步。
西元1669年至1670年之間,將木星、火星與其所經過附代恒星相比較,求出行星的位置及其路徑。這是近代天文家欲定行星位置所習用的實際方法。他對天文學的成績,漸漸被人們知道,遂與著名天文學者互通信息。西元1670年佛蘭斯替德計算月掩恒星現象,發表當年太陰掩蔽顯著恒星。將工作結果,呈諸皇家學會會長,他的論文極受當時天文學者所重視。由此認識了當時天文名家哥林斯(Mr.Collins),巴盧(Dr.Barrow),牛頓等。於西元1674年6月5日
得碩士學位。因決心接受聖職,不計薪俸多寡。格林維基皇家天文台於1675年8月10日奠基,成立後,即任第一任台長。
1678年佛蘭斯替德全身盡力於天文工作中,特別努力研究地球運行的問題,觀測金星和太陽位置可以推求之。佛蘭斯替德對於星表製作,因觀測儀器不及近代精密,但它具有當時的特別價值。用計算以解釋恒星的自行,這是後來一切星表的起源。佛蘭斯替德晚年,身體衰弱,尚能享壽七十三歲,甚為難得,於西元1719年的最後一天逝世。
哈雷( Edmund Halley
)
西元1656年10月29日 ,哈雷出生於哈傑士頓(Haggerston)地方。出生那一年,牛頓已經十四歲了。因哈雷才華和牛頓相伯仲,後來他和牛頓結為好友,共同為天文而努力。哈雷父親和哈雷同名,是製造肥皂工業發了大財。工廠設在倫敦威因哲斯脫街(Winchester Street)。幼年時代嗜好研究各種學問,具有發明天才。幼時就讀波爾學校(St.Paul’sSchool),受伽爾博士指導,對數學研究很有根基。由於本身興趣所在,再加以自然發展結果,到了畢業時,對天文學就很淵博。
十七歲時入牛津(Oxford)大學就讀皇后學院。哈雷能通達拉丁、希臘、希伯來三種文字。哈雷從事實際觀測,第一次就在他父親所居住地方觀測日食。後來改變觀測恒星準確位置。這些工作對於天文、航海、大地測量都很需要。於是哈雷決定努力這方面工作。在北半球可見的恒星,已有佛蘭斯替德和希維利等天文家從事觀測工作。唯獨南極附近星象,常隱存在地平之下。於是哈雷立下志願,要觀測南天的恒星。這些恒星都是歐洲地方所不能看到的。哈雷就此決定,配合北方天文家所做工作,這樣就可以測定天球全部恒星的位置。
二十四歲那一年,徵得父親同意,並且每年資助他三百英磅。哈雷放棄牛津學業,中途輟學。赴南半球研究南極附近星體的位置。英皇查爾斯二世(Charles Ⅱ)和東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都寫信介紹協助其工作順利進行。1676年哈雷遂攜帶儀器,乘坐東印度公司航船開赴聖海勒拿島(St.Helena)。該島位於南緯16度處。就是後來法國拿波崙放逐的所在。哈雷帶有半徑五呎半六分儀一具,及二十四呎長天文望遠鏡一具,立即展開神聖的工作。可是聖海勒拿島,天氣時常下雨,能夠觀測的天數並不多。哈雷感到非常失望,當在島嶼上工作僅僅一年,就準備返回倫敦。由於他努力結果,仍然頗有成績,蠃得南天「第谷」的雅號。並且將所繪南天星圖,獻給英皇陛下,甚得皇室的歡心。
1678年11月18日 牛津大學授給哈雷碩士學位,慰勞其南半球測星的成功。11月30日 皇家學會推選他為會員,後來又選他為皇家學會重要秘書。1680年赴歐洲大陸漫遊,在巴黎曾受熱烈歡迎。巴黎天文台台長噶西尼(Cassini)係一著名天文家,二人共同研究大彗星的位置,此為哈雷後來研究這顆彗星徑路時極有價值的幫助。在歐洲逗留二年,返回英國。1682年哈雷與一少女瑪麗杜克(Mary
Tooke)結婚,安居於伊斯林頓(Islington)。在其居住處製置觀測儀器,開始觀測彗星,那顆大彗星終於在1682年來臨。哈雷認為它與1531年及1607年出現的大彗星是同一顆,於是預測其將於1758年再出現。後來果然在那年再度出現,這顆彗星就命名哈雷彗星,而哈雷名垂千古。
哈雷研究地磁工作,也令人欽佩。因為磁針所指的南北,不是真正南北,磁極不是與地球北極相合的。他在英國居住數年,發表一篇磁針變化的論文。1694年哈雷乘輪赴南海作實際測量,沒有成功。1699年再度往大西洋各處探測地磁情形,航程遠及南緯52度,見冰山縱橫,危機四伏,不敢逗留,立即北返。1700年將觀測結果,繪製磁偏圖,由此圖得知地球各地磁力的分布。
西元1684年哈雷訪問牛津,向牛頓提議公布其萬有引力之研究。牛頓說明一切行星之運行,完全可以太陽引力假說說明之。而引力反比例於太陽與行星距離之平方。哈雷得到指示,非常佩服。牛頓並允將引力研究的論文,呈報皇家學會。
哈雷研究行星運行,求改進預測行星位置的準確度,他的工作早在1719年完成;但是他的成果於1749年才公布於世。哈雷推測1761年將有金星凌日現象發生,由於觀測金星凌日,可以決定太陽距地球精確數值。
西元1703年膺選牛津沙威利天文學講座。1715年觀測倫敦日全食,名斐更盛。其推算初虧以至復圖之時刻非常精確。1720年擔任格林維基皇家天文台第二任台長,時年六十四歲。1721年獲英國陸軍部五百英磅,購置中星儀一座。不久時間,又得八呎象限儀一具,從事太陰之觀測。哈雷一生身體健康,至晚年始得痳痺病。1739年太陰觀測計劃完成,退休隱居山林。1742年1月14日 逝世。享年八十六歲。葬於牽得(Kent)之教會基地,與他愛妻合葬同墳。
布拉得列( James
Bradley )
天文家詹姆.布拉得列,西元1692年出生於格洛斯脫(Gloucestershire)的薛泊英(Sherbourne)村,就是現在意大西部的一個地方。幼年時期在洛里士(Northleach)初等學校念書,後來入牛津大學。西元1711年的時候,進入波里奧學院。布拉得列有個母舅波恩德(Rev.James
Pound),是一位著名科學家,對於天體觀測非常努力。他在牛津唸書的時候,時常都在母舅身邊。因為他和舅舅時常相處的緣故,對於天文儀器的使用,有他特殊技巧。他有幾件發明,可表示他是個天才天文家。
西元1717年到1718年有兩次觀測,哈雷很稱讚他的成就。他決定太陽視差在於9至12秒之間,由此就能決定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布拉得列最早研究木星的各個衛星交食現象,常常用觀測的結果,和他預測之時間相比較,聲望卓著。西元1718年11月6日
被選為皇家學會會員。
布拉得列研究天文是以業餘天文家身份,努力工作,可是不能得到穩定的生話費用。在1720年7月25日
擔任牧師職務;因此有多餘時間拜訪他的舅父。舅父也是牧師,於是關於宗教事務,常受外甥的協助。過些日子,牛津大學天 文學 教授奇爾(Dr.John Keill)逝世,舅父波恩德不願放棄教會職務,1722年4月遂由布拉得列遞補牛津大學天 文學
教授。他更努力天文觀測,1723年10月9日 觀測水星凌日,同年10月又觀測哈雷所發見的彗星。並且在哲學報告書中,第一次惹人注意的,就是彗星研究的論文。
布拉得列在天文學上有兩大發現,其一是光行差,其二是地軸的章動。天文家用望遠鏡對準某一個天體,看起來天體確在視野中心,實際上,並不是天體真正的位置。地球若是停止自轉不動,則所見的星位置,不是如此。為了解決此種問題,布拉得列首創光行差(Aberration of
light)學理,說明星體視動的各種情形,均可由地球與星光之相對變動說明之。光行差原理發見之後,對於實用天文學有莫大的幫助。一般觀測之後,都必須加以光行差修正,才能得到天體真正的位置。
西元1742年1月14日 哈雷逝世後,他就繼續哈雷的位置。因儀器損壞,不能實行觀測,經布拉得列修理後,同年7月25日
開始中星儀觀測。甚至於某日中作二百五十五次之中星觀測。到了1747年9月完成了觀測計劃,遂發現地軸「章動」(Nutation of the earth's
axis)。由此可見他的觀測多麼細心而精密。
地球並非完全圓形,赤道部份膨脹,兩極扁平,月球對赤道部份吸力作用結果,使地軸方向搖擺不定,在空間打圈子。地軸每二萬五千八百年繞黃極旋轉一周。因此天文學家推測距今四千年前,天龍座α星是在地極所指的方向,成為北極星。距今一萬二千年後,我們的地軸將指向織女星。小熊座α星就不是我們的北極星。織女星才是我們的北極星。
關於布拉得列私人或家庭事蹟,知道的人很少。他僅有一個女兒。布氏於西元1762年7月13日 辭世,享年七十歲,葬於敏辛漢頓(Minchinhampton)墓園。
威廉候失勒 (William
Herschel)
天文家威廉候失勒,在西元1738年11月15日
出生於漢努佛(hanover)地方。他的父親名叫依撤克候失勒(Isaac
Herschel),是一位天才音樂家,一生努力於音樂的研究。他們一家人都具有音樂的天賦,每次宮中樂隊演奏,都被邀去獨奏獻演。回家後,全家人就談論和批評音樂演奏的優劣。談論到天亮連睡眠都忘了。
西元1756年英、法七年戰爭開始,威廉那時己經十八歲,在漢努佛衛隊中當一名樂隊隊員,軍中紀律嚴明,不習慣軍中生活,而私自逃避到英格蘭去,這是威廉一生的污點。二十二歲時在英國擔任民軍音樂教師,他的音樂才能是世人所稱讚的。後來在教堂擔任奏樂,收入頗豐。戰爭結束後,威廉返回老家漢努佛省親。他的父親特別為他開音樂演奏會,彈奏他所做的樂曲。依撤克候失勒見到兒子未來事業的成功,心中感到欣慰。
威廉候失勒精力超人,每天工作十餘小時,還不會感到疲倦。除了研究樂理以外,剩餘時間還研究天文。閱讀天文書籍而沒有實際觀察,總覺得不能滿足。起初向朋友借得一具望遠鏡,作為觀測星象。因為望遠鏡太小,觀測成果很差,於是他自己想磨製望遠鏡。威廉本是音樂家,為了興趣,權充磨鏡工匠。他能有這樣的成就,實在是不容易的。威廉製造出來第一架望遠鏡,僅有7呎,後來增至10呎,甚至20呎,40呎。可是他磨鏡技術,從來不發表,因為他似要藉這個技術以謀取生活費用。
西元1774年天文家候失勒己經三十六歲,他用自己製造望遠鏡開始觀測。每夜裡音樂工作完畢後,他就搬出天文儀器,放在住宅後面小花園,或且擺在大門前的街道中。他不但觀測星象,還不斷改良望遠鏡的製置,試驗透鏡的性質,創造出新產品。
候失勒有個妹妹,叫做葛羅林候失勒,對他事業幫助很大。1773年帶她來英國,她一面替兄長料理家務,另一面協助兄長研究天文。凡是簡單的天文問題之計算,均由她擔任。有時候在寒冷的冬天裏,寒風凜冽,通宵觀測。他的妹妹手拿紙筆伺候在旁邊,靜待觀測者口述遠鏡中所見的一切現象。到了天明,還需要整理筆記。威廉候失勒能在天文界中建立功績,葛羅林的協助,也是功不可沒。
西元1781年威廉候失勒發見一顆新行星,名聲大震。不久皇家天文學會選他為會員,頒給獎章。次年春天奉召入宮,以他所製望遠鏡呈獻英皇,英皇嘉封他為皇室天文家,給俸二百英磅,並赦免他在二十五年前逃兵的大罪,皇室供給一切設備和經費。從此他放棄音樂,專心研究天文。
候失勒發見新行星,命名為喬治星,以報答英皇喬治三世對他的厚愛。可是歐洲天文家都不喜歡候失勒的命名。自古以來,星的命名多取自希臘神話,因此新行星被命名為天王星(Uranus)流行到現在。
威廉候失勒中年娶妻,祇生一子,名叫約翰候失勒,也是著名天文家,威廉六十九歲時患了一次大病,戶外觀測工作因此而減少。到八十歲時,曾以論文送達皇家學會。西元1822年壽終,享年八十四歲。
拉伯拉斯 (Pierre Simon
Laplace)
天文家拉伯拉斯,西元1749年出生於法國,恩夫爾(Honfleur)附近之諾曼第省(Normandy)。拉伯拉斯係農家子弟,家境貧寒,幼時讀書依賴鄰居幫助,進入鄉間之陸軍學校肄業,精通數理,與法國有名數學家那格郎渚(Lagrange)結為好友。十八歲時即在鄉間教授數學。他自己覺得終年居住窮鄉僻野,難展鴻圖,希望能往巴黎進謁當時法國數學巨擘達能勃(d'Alembert)。於是修書一札,討論力學問題求教達能勃。這位數學家驚奇他的才能,以一個農村青年,對於數理有如此造詣,大加讚揚。介紹他前往巴黎陸軍學校
應聘為
教授。從此以後,拉伯拉斯久居法國京都,努力於天算之研究。年僅二十三歲,就開始發表其著作。此後有關於他的天文、數學之論文,時有出現。他應用牛頓萬有引力,討論天體運行者最多。其著作中以天體力學及宇宙系統論最為特色。
拉伯拉斯對天體力學貢獻最大,有月離理論,說明月球運動加速之原理。關於諸行星軌道形狀大小,位置變化,曾作詳細之研究。行星之有衛星繞行者,則其質量,從衛星之距離、周期可以探知其大概。拉伯拉斯研究攝動之原理,得知行星攝動力之大小與星球質量攸關。從攝動之力量,可以估計行星之質量。他曾測得金星、火星以及木星諸衛星之質量。
宇宙系統一書,是倡導星雲假說,解釋宇宙洪荒,開天闢地的道理。拉伯拉斯不但精通數理,而兼長文學。當拿破崙執政的時候,愛惜他的天才,任命他為內務部長,祇有六星期時間,拿破崙怒其不能稱職,譏笑他半部微積分焉能治天下,不久改委他為參議員。
西元1802年天體力學第三卷出版,以此書讚頌拿破崙為歐洲英武無雙和平使者。到了法皇路易十八復位之後,拉伯拉斯再臣事新朝,封為子爵。晚年隱居阿巧尼(Arcueile)節食卻病,享年七十八歲。西元1827年3月5日
病卒,臨終留下遺言一句:「我們所知道者實在太少,所不知道者無窮盡。」
約翰候失勒 (John
Herschel)
天文家約翰候失勒,是天文家威廉候失勒的獨生子,出生於西元1792年3月7日
。約翰在幼年時期,即能專心致力於學問上之研究。家庭生活優裕,不像他父親早年時期那麼清苦。
十七歲的時候,進入劍橋聖約翰學院。他勤勉奮鬥,二十一歲參加數學測驗,即得第一優等之榮譽,為劍橋大學在數學史上爭得榮銜。他獲得學位後,對科學研究更加興趣,於是呈送數學論文於皇家學會,發表於哲學會報,是年立即成為皇家學會最年青會員。到了二十九歲那年,他對於數學研究,貢獻頗多,皇家學會頒給歌布列(Copley Medal)獎章,這是皇家學會最高的榮譽。
西元1822年,他的父親威廉候失勒去世,遺下巨額財產給他,還有大望遠鏡,以及全部儀器都歸他所有。約翰決心以實用天文學為其生平主要工作,繼續其父親未了的工作。在他工作中對於雙星(Double
stars)觀測,作有系統的研究。我們肉眼觀測天空星星,其中有一部分是雙星。有的雙星肉眼可以分別。有的肉眼只看見一顆星,用望遠鏡觀測下,才能看見兩星鄰接在一起。還有用分光方法,才能分別出來是雙星。
中國古代天文家
從中國天文與曆法史籍來看,從黃帝作甲子,堯命羲和,舜齊七政,周公測景等故事中,咸認我國天文及曆法起源甚早。而外國天文學者,也推崇我國天文的歷史悠久,諸如荷蘭人Schlegel即利用中國星象命名的意義,來推測中國天文之起源,遠在五、六千年之前。法國天文家拉伯拉斯(Laplace)亦曾說紀元前1100年,中國周公在洛陽所測日影,用以推算當時黃赤交角,與他自己用天體力學精密公式所推算的得數,所差不過2'弧度有餘。因此對中國天文學發達之早而且正確,深感驚人。
但古代人為了想求得某種自然關係,來解釋觀測天象的成績,往往犧牲觀測的準確性,而牽強附會從古相傳的玄妙道理。如陰陽、五行、爻卦、鐘律之類,以致走錯了方向,導致今日趕不上西洋科學的進步。本站特別推介幾位我國古代天文家的故事,如張衡、張遂、郭守敬、徐光啟、李之藻等為借鏡,盼我後起學者,朝向正確目標迎頭趕上。
張衡
張衡,別號平子,南陽西鄂人,(就是現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縣城之北,有一鄂城寺,就是漢朝西鄂的故址。他出生於漢章帝建初三年,也就是民前1834年。
他的學術思想是多方面的,從他的著作中來看,有哲學、有政治、有歷史、有地理、有數學、有訓詁,還有文學等等。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兩篇天文著作,一是「渾儀」,一是「靈憲」。而成為我國古代千餘年中「宇宙觀」的正宗學派。
張衡的家世,出於春秋時代晉國大夫的張老,他的曾祖父及祖父都很富有,到了他的父親卻很貧窮。張衡自幼聰穎好學,多才多藝,且善繪畫,尤其喜歡天文陰陽曆算,後來也引起皇帝對他才華的注意。派他當一名「郎中」。他的創作天才,逐漸開展。製造「三輪自動車」、「自飛木雕」、「指南車」、「土圭」等器具。他對於天文曆數的嗜好,也有心得,進而研究天文、曆法、數學等之自然科學。他的成績為當代的人所欽佩。四年後升為「太史令」。掌管「天時」、「星曆」。凡歲之將終之時,啟奏新曆。國家祭祀喪娶之事,掌拜良日及時節禁忌。這就是後代「欽天監」的職務。直到清朝採用外國官員擔任欽天監時,如南懷仁之輩也不例外。他雖然不懂中國星相這一套,可也不能推辭不幹,至於紀錄瑞應災異,在普通的見解,也許認為無聊。但國史上卻是一份異常寶貴的資料。
我國古代保有最古的日食紀錄。以及最豐富的流星隕石紀錄,這些都是科學史上重要的資料。
六年後出任「公車司馬令」,這個職位作用現代語解釋,應該是管理「人事」或「公共關係」的官員。他對這職位甚感頭痛,他的朋友還譏笑他不長進。他扼要答復數句是「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可見他是個多麼寧靜淡泊的人。
後來又恢復太史令工作,居八年之久,在這期間創造「候風地動儀」,就是近代的地震儀,為中國史上,最科學化的儀器。這時順帝終於把他調為「侍中」,這是皇帝的機要秘書,從此就被宦官嫉忌,終於在五十九歲離開了機要重地,出任「河間相」,張衡到任後,嚴整法度,收擒奸黨,上下肅然。做了三年之後,大家都佩服他的政績。張衡辭去支河間相後,改官為「尚書」,但不久就與世長辭,享年六十二歲。
張遂
和尚天文家張遂(法號一行),生於唐代高宗弘道元年(即西元683年),是唐初張公謹的曾孫,原藉甘肅省敦煌,後遷河南省南樂縣,這裡就是張遂的誕生地。生後不久,遭遇武后政變,唐朝幾乎滅亡。他的父親,也做過幾任縣令,很早就去世。留下遺孤,過著貧苦的生活。他自幼至長,好學不倦,最喜歡研究曆象及陰陽五行之說,再進而研究有關天文、曆法的學問。
有一天他去元都觀借書,認識元都觀中的一位道士,名叫伊崇。伊祟一見張遂,就和他交上朋友,兩人過從甚密。伊崇借給他「太玄經」,是一本很難瞭解的書,張遂卻很快讀完,並且把所繪的圖,所寫的書,通通交給伊崇看,伊祟看後,驚為天才。於是到處對人傳說。他的名聲傳遍了長安城。不幸被武后的侄子武三思知道,就多方設法拉攏,張遂無計可施,而有遁世出家的打算,入嵩山崇陽寺(河南省登封縣)削髮為僧,改名敬賢,法號一行法師,從此張遂的名字,漸漸埋沒。後世人只知一行,不知張遂。
張遂出家之後,除了研究佛學外,又研究天文、曆算。並且遊行各地,實現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理想。到了天台山國清寺﹙即今浙江省天台縣﹚修行多年,直到睿宗景雲二年﹙西元711年﹚才回到嵩山崇陽寺,就在那一年,朝廷派員到嵩山徵召張遂出山為國服務,他託病謝辭,後來又作第二次出遊,到了荊州當陽縣玉泉山﹙今湖北省當陽縣﹚就在那裏研究佛學及其他學識不再回嵩山了。
唐玄宗時,政治復上軌道,社會繁榮,史稱「開元之治」。就在這個時期,皇帝下詔求賢,派禮部郎中張洽﹙張洽是張遂的族叔﹚力邀張遂回京,開元五年﹙西元717年﹚回到長安,皇帝立即召見,安排在光太殿居住。不久讓他在華嚴寺和印度來華的僧侶,翻譯多部佛經,傳導密宗的教義。皇帝時常召見。垂詢安國撫民之道,深得玄宗信任,張遂由和尚而變為皇帝御前最高顧問。
自唐玄宗開元九﹙西元721年﹚開始,接受天文科學工作任務,建議改革曆法,創造天文儀器為開端,我國古代農耕與曆象、節氣關係密切,因此曆代帝王無不重視天文。唐開元初年,還沿用「麟德曆」逐年發生誤差。預測日月食多不準確。張遂奉旨改革曆法工作,從實測天文著手。可是那時太史監所存天文儀器,都已破舊,不堪使用,只好重新計畫製造。就在皇宮麗正殿當作工場,製造黃道游儀的最初模型,然後奏請皇帝用銅鐵鑄造。於開元十二年﹙西元724年﹚製造成功。第二年製造水運渾儀的結構,再用銅鑄造成功。該儀結構複雜,而且奇巧,可以反映日、月、五星運行規律的渾天儀。又是一個自動計時器,利用水力推動,每時辰自動擊鼓,每一刻自動撞鐘。可以說是全世界最早的第一台天文時鐘。
張遂發動大規模觀測隊,先於開元十二年﹙西元724年﹚召集測量人員於麗正殿書院開會,分配工作,校正尺度,取黃河之南北平原為中心,曾在陽城建立一座八尺日規,並立一個石表﹙即石柱﹚上刻周公測景台,成為我國科學史上一個光榮古蹟。測量二分、二至正午時日影的長度,而定迴歸年的長度,張遂自己坐鎮京師,各地測量按時報告結果,向京城奏報,由於觀測隊所發生的作用,主要有下列成果:
﹙一﹚提供編著新曆法最可靠資料。 ﹙二﹚證明日影差數,和地面距離的關係。 ﹙三﹚測定子午線每度弧長。
張遂製造天文儀器,進行大規模觀測之後,開元十二年開始編寫新曆法,儘量參考從前曆法優點,從上古六曆,漢代太初曆,甚至唐朝麟德曆,又經四年長時間過濾,才告成功,名為「大衍曆」。他於脫稿的同年九月,就病倒華嚴寺,十月初稍愈,力疾隨侍玄宗皇帝往新豐鎮,這時他的精神已頹喪,不欲說話,就在那天晚上,溘然歸西,享年四十五歲。
郭守敬
郭守敬,字若思,元朝邢臺人。他的父親敦榮,精通五經,尤善算術以及水利之學。守敬承受父親家業,並且師事劉秉忠學有專長,元世祖對他非常器重。他曾經修復西夏、濱河、五洲這幾條河流。然後復命其修治曆法,如是參考諸曆,晝夜測驗,推算極為精確,修成曆法後,授予太史官。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太史郭守敬奉命製造天文儀器有十三件。有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玲瓏儀,仰儀,立運儀,證理儀,景符,闚幾,日月食儀,星晷,定時儀等十三器。到了明朝定都燕京﹙北京﹚,將這一批儀器遷往江南,陳列於雞鳴山觀象台。清康熙七年欽天監請修渾儀,找到元郭守敬所製儀器於江南,康熙五十二年至五十三年之間,尚見觀象台下所遺儀器甚多,刻有王恂、郭守敬監造人姓名。康熙五十四年,西人紀利安奏製地平經緯儀,將台下所遺元明代舊儀器,盡作廢銅充用,古代法物一掃而空,誠為我國天文學界一大不幸。
郭太史生於西元1231年,即元太宗三年。卒於西元1316年,即元仁宗延祐三年。
徐光啟
徐光啟,別號文定,生於明朝世宗嘉靖四十一年,就是西元1562年。這時倭寇年年作亂,國勢日衰。到了徐氏入主翰林,授禮部尚書,入閣參政時,滿州獨立稱帝,流寇大亂。這時已進入明末的時期。
文定公從政後,對於農政、國防、水利、財政、建設都極為關心。認為農政乃民生大事,著有一部「農政全書」流傳至今,他肯接受西洋文化,其中以改革曆法最為重要。
當十六世紀與十七世紀之間,西方宗教家來華傳播教義,輸入了西方優秀的自然科學及應用科學。最主要的是曆算之學。而中西方最先接觸的人,就是徐光啟和利瑪竇。利瑪竇是一位艱苦卓越的傳教士,他深知中國人對曆法的重視,就獻其所學,博取華人的信仰。西元1600年左右,利瑪竇寫信給羅馬教會,再三請求,派遣幾位天文專家來華。利氏自認對曆學所知甚少,若有專家來此,必能大開中國門戶。
徐光啟是典型的中國讀書人,而且見識通達,篤信宗教,與利瑪竇交誼甚深。認為幾何「幾何之學」,西洋確有遠勝於中國者,所以急於與利瑪竇合作譯書,以其精心傑作之「歐幾里德幾何」原本六本為重。徐、利二氏深知一切自然科學,非幾何立其基礎不可。
崇禎二年﹙西元1629年﹚五月朔,日食,欽天監推算又見失準,而光啟推算應驗。於是九月十三日由皇帝明令徐光啟修曆。徐氏立即設局於宣武門外,專事翻譯曆書,保舉龍華民,鄧玉函參預修曆。湯若望、羅雅谷授製儀器及演算諸事。徐氏授命修曆之後,對於翻譯十分積極,其時由洋人主譯,而由華人筆述,既定計劃後,立刻分期完成。自祟禎四年﹙西元1631年﹚正月起至祟禎七年﹙西元1634年﹚十一月止,分五次進呈皇帝,總共137巷。其中最後兩次進呈時,徐光啟巳不幸病故,由其指定繼承人李天經遞補。書名「祟禎曆書」,題名徐光啟督修。本書內容:分太陽、太陰、恒星、五緯、交食諸事、各有曆理,有曆數、有推法、有算表、有星圖,並兼有幾何測量應用之法,可算是天體力學興起之前最完備的一部曆學巨著。不久明室傾覆,改曆之事,沒有正式實行。至清朝統一後,採用新法,定名「時憲」,其實就是徐氏所修之曆法。時憲曆法雖以「曆象考成」為底本,其實亦不過「新法曆書」之改頭換面而已。
李之藻
李之藻,別號振之,字我存,又號存園寄叟。明嘉靖四十四年﹙西歷1565年﹚出生於浙江杭州仁和。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時年三十考取舉人,三十四歲中進士。萬曆三十八﹙1610年﹚十一月朔日食,欽天監推算有誤。禮部因奏:翰林院檢討徐光啟及南京工部員外郎李之藻.,精通曆理,可與西洋人迪莪、三拔等人同譯西洋曆法。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之藻改御南京太僕少鄉,是年先生上書推薦龐迪莪、龍華民、熊三拔、陽瑪諾等翻譯曆算書籍,以供修曆參考。之藻譯有「新法算書」、「幾何」、「天學初函」、「同文算指通編」、「渾天蓋天通憲圖說」等書,又譯「名理探」一書,為各學之最新譯本。祟禎三年﹙1630年﹚九月二十七日逝世,享年六十五歲。
於此選載有天文家多祿某、哥白尼、第谷、伽利略、刻卜勒、牛頓、佛蘭斯替德、哈雷、布拉得列、威廉候失勒、拉伯拉斯、約翰候失勒、羅斯、愛勒、漢密爾敦、亞當斯、勒威耶、法郎霍伐、白塞爾、白林克雷等廿篇。以發揚先進天文家的功勳,激勵後學者努力向上,願與共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